70歲的王大爺與慢阻肺病相伴已有12年,去年寒冬時節,他剛走幾步就氣喘吁吁,還咳出黃色黏痰,誤以為是普通感冒,便自行服用止咳退燒藥,遲遲未就醫。五天后,當家人發現他意識模糊、嘴唇發紫緊急送醫時,血氧飽和度已跌至65%。“他接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才導致病情急轉直下。”接診醫生說道。
究竟哪兩個錯誤讓王大爺陷入險境?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節目“如何看懂和排出會‘說話’的痰液?”中,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李發久給出了專業解答。
第一個致命錯誤:沒有從氣喘中發現急性加重征兆
“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精密的氣體交換需要呼吸系統的各個結構協同配合,其中任一環節受損,就可能引發氣喘。例如煙草煙霧等有害物質的長期刺激會損傷氣道纖毛,導致它們倒伏脫落,使痰液滯留、氣道壁增厚。同時,炎癥反應會破壞肺泡結構,形成失去彈性的肺大皰,這些病變會逐漸削弱氣體交換效率。因此,很多慢阻肺病患者即使在穩定期,也時常遇到呼吸費力、氣喘吁吁的煩惱。”
“在急性加重前期,患者朋友們通常會出現比平時更明顯的氣喘。最常見的誘因是呼吸道感染,當細菌或病毒侵襲氣道時,會引發強烈炎癥反應,導致氣道痙攣狹窄、肺泡擴張困難。此時新鮮氧氣難以順利進入肺部,代謝廢氣也無法有效排出,身體只能通過加快呼吸頻率來代償,進而形成‘呼吸越快越吃力’的惡性循環。”
為了幫助大家及時捕捉急性加重前的預警信號,李主任還建議大家從三個方面自我觀察,“首先可以對比日常活動能力的變化,比如原本能輕松爬一層樓梯,現在爬到半層就明顯氣喘,這可能提示肺功能下降或者炎癥加重。其次是留意氣喘時間的變化,假如原本只在白天出現的氣喘癥狀,最近開始出現在夜間或清晨時段,甚至會影響睡眠和晨起活動,這往往是急性加重的早期信號。”
“最后要關注伴隨癥狀的變化。當氣喘的同時還伴有胸悶窒息、痰量增多且顏色變深、咳嗽頻率增加時一定要提高警惕,此外,低熱乏力、食欲減退甚至下肢水腫等全身癥狀,也是在提示大家可能處于急性加重前的階段。”
上文中提到的王大爺,沒走幾步就氣喘吁吁,還咳出了黃色黏痰,這其實是急性加重的典型征兆。可惜老人家當時沒意識到這些信號了,的重要性,結果導致原本可控的病情急轉直下。
第二個致命錯誤:沒有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細心的朋友應該發現了,王大爺既沒有重視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又自行服用了止咳退燒藥。雖然這些藥物能暫時緩解表象,卻無法消除引發急性加重的根源因素,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處理方式耽誤了王大爺的最佳治療時機。
李主任提醒大家不僅要“早發現”,還要“早干預”,當識別出急性加重前期的氣喘后,科學規范的處置尤為重要,具體可以從三個關鍵環節著手:
“一是及時控制癥狀。大家要盡可能地減少體力活動,降低機體耗氧量;根據醫囑使用制氧機、呼吸機以及短效支氣管擴張劑(如沙丁胺醇氣霧劑),必要時配合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以緩解氣道痙攣。痰液黏稠的患者可加用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藥物,保持氣道通暢。這些措施能有效改善呼吸狀態,為后續治療爭取時間。”
“二是針對病因治療。多數急性加重和感染因素相關,需要通過專業檢查明確病原體類型,細菌感染者應當及時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者則要配合抗病毒治療。有效清除致病源后,氣道炎癥反應才能逐漸消退,痰液分泌減少,從根本上改善呼吸道狀況。”
“三是動態監測病情。大家要持續關注痰液性狀,比如是否變稀薄、量是否減少,另外還要看看體溫波動情況以及體力、食欲及精神狀態變化。假如痰液由濃稠變得稀薄、從乏力厭食到體力精神好轉、體溫逐漸恢復至36-37.2℃正常區間,往往提示著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假如出現癥狀反復或新發不適,一定要及時與醫生溝通調整治療方案。”
掃碼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專家簡介 李發久
武漢市第六醫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主任、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第六屆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醫師協會呼吸病醫師分會常委,武漢醫學會胸部血管疾病分會常委,中國基層呼吸疾病防治聯盟青年精英團成員,武漢市中青年醫學骨干人才,獲全國“中青年呼吸學者精英榜”。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張彥
此內容為醫學科普,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依據
1
2
3
看呼吸
權威實用的
呼吸科普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