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俗稱“白斑病”,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皮膚病,會導致皮膚、黏膜或毛發出現色素脫失的白斑。
雖然這種疾病不會導致身體功能受損,也不具有傳染性,但暴露部位的白斑所引起的明顯的外觀改變、頻繁復發及慢性病程,往往會給患者帶來自卑、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近年來,有學者認為白癜風不僅僅是一種影響美觀的皮膚疾病,還可能伴發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
此外,該疾病具有病因病機復雜、易診難治、容易復發等特點,全球發病率可達0.5%-2%,中國患病率約為0.54%,且出現逐漸上升趨勢。
那么,白癜風有哪些典型特征?如何治療白癜風?
今天,健康榨知機將帶大家來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白癜風是一種什么疾???
白癜風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病,它表現為泛發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減退或脫失。這一疾病的典型特征是皮膚和毛發上出現局限性或廣泛性的瓷白色斑塊,且這些斑塊邊界清晰、大小和形狀各異,部分斑塊可能會逐漸擴大或融合成片。隨著病情的進展,受影響區域的毛發也可能逐漸變白。
白癜風可能影響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但多數患者在30歲之前就會出現癥狀。該疾病比較常見的發病部位包括面部、頸部、前臂、腕部以及指甲背面及其鄰近的皮膚區域。一般情況下,患者不會出現其他不適癥狀。
圖片來源:123RF
目前的研究表明,白癜風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自身反應性T細胞“誤判”并攻擊局部皮膚中的黑素細胞,導致這些細胞被破壞,從而引發皮膚色素脫失。通俗些來說,當人體內負責產生黑色素的細胞(黑素細胞)被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而死亡或停止工作時,就會導致局部皮膚失去顏色,出現白色的斑點,進而引發白癜風。
在臨床上,白癜風可以根據其特征分為幾種類型:節段型白癜風、非節段型(又稱作尋常型,包括散發型、泛發型、面頸型、肢端型和黏膜型)白癜風、混合型白癜風和未定類型白癜風。其中最常見的是非節段型白癜風,占白癜風患者的約80%。
白癜風的現有療法有哪些?
白癜風的發病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精神壓力、外傷、過度的日曬以及熬夜等。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會綜合考慮這些可能的誘因,并根據發病部位、嚴重程度、分型、發病年齡和病程等,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根據中國《白癜風診療共識(2024版)》,白癜風的治療方案如下:
通常來說,對于早期白癜風患者,醫生可能考慮首選系統和/或外用糖皮質激素,同時聯合低劑量紫外線光療;對于進展期白癜風患者,醫生可能考慮綜合治療。其中:
白癜風的外用藥物治療包括:外用糖皮質激素(如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吡美莫司乳膏)以及其他外用藥物,包括外用維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軟膏、他卡西醇軟膏及復方制劑)、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劑(如羅氟司特乳膏)和抗氧化劑(如甜瓜提取物、茶多酚)等。
系統(即全身性)應用藥物治療主要包括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如口服潑尼松、甲潑尼龍)。此外,對于存在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禁忌證的患者,醫生可能考慮根據具體情況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
此外,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還可能考慮選擇光療、移植治療(自體表皮片移植、微小皮片移植、刃厚皮片移植、自體非培養表皮細胞懸液移植、自體培養黑素細胞移植、單株毛囊移植以及組織工程表皮片移植等)、遮蓋療法及脫色治療等措施進行個體化治療。
圖片來源:123RF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上述療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白癜風的病情,但總體而言,治療效果仍不盡如人意,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白癜風通常具有較長的病程且容易反復發作,即使患者的白斑復色,也需要長期的維持治療以防止復發;部分患者難以從現有療法中獲益,復色效果有限;現有藥物(如乳膏和軟膏)因其乳狀質地和明顯的外觀往往影響日常護膚,從而導致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
此外,現有的療法大多側重于對癥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白癜風的癥狀,要么是“廣撒網”式地調節和抑制異常的免疫反應,但缺乏針對性從根源上精準阻斷白癜風發病過程的能力。因此,探索和開發新型治療藥物,以實現對白癜風的精準干預是迫切而必要的。
好消息是,隨著對白癜風免疫發病機制的深入了解,針對免疫炎癥通路特定靶點的小分子靶向藥,即Janus激酶(JAK)抑制劑,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治療選擇。
之前的研究證實,基于JAK-STAT信號通路的JAK抑制劑對白癜風的治療已顯示出切實的療效,尤其是當傳統治療失敗時,可以作為一種替代治療選擇。
這一新型療法口服1年,約63%患者臉部白斑消褪至少75%
JAK是一類非受體酪氨酸激酶,包括JAK1、JAK2、JAK3、TYK2四種亞型,它是JAK-STAT信號通道上一個重要激酶,在炎癥發病機制上起到重要作用。
白癜風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確,但科學家們現在普遍認為:我們身體里有一些免疫細胞,叫作CD8+細胞毒性T細胞(就像身體里的“守衛”)。正常情況下,它們負責保護身體不被外來病原體侵入,但有時候會出現“誤判”,錯誤地攻擊“自家人”——皮膚里的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是產生皮膚顏色的“小工廠”)。當這些“守衛”過度活躍時,會釋放一種叫干擾素(INF)-γ的物質,這種物質會進一步破壞黑色素細胞,導致皮膚或黏膜出現白斑。
而新型療法JAK抑制劑就像一個“調解員”,能夠阻止INF-γ的信號傳遞,減少黑色素細胞的破壞。這樣,就能減輕白斑的形成,阻止白癜風的發展。簡單來說,JAK抑制劑通過針對性地阻斷身體免疫反應的關鍵環節,幫助保護黑色素細胞,讓皮膚顏色恢復正常。
烏帕替尼(upadacitinib,商品名:瑞福)是每日口服一次、選擇性和可逆性JAK抑制劑。之前的研究顯示,烏帕替尼對JAK1顯示出的抑制效力大于對JAK2、JAK3和TYK2的抑制效力。在中國,烏帕替尼此前已被批準用于治療多種適應癥,覆蓋特應性皮炎、類風濕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活動性放射學陰性中軸型脊柱關節炎(nr-axSpA)、活動性強直性脊柱炎等。2024年,烏帕替尼在中國被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用于治療12歲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非節段型白癜風患者;此外,烏帕替尼針對成人巨細胞動脈炎的新適應癥申請被納入優先審評。
烏帕替尼治療非節段性白癜風的新適應癥被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是基于一項2b期臨床試驗的證據。這項研究納入了185名18-65歲的非節段型白癜風患者。研究結果顯示:
在第24周(約半年)時,與安慰劑組相比,使用11 mg和22 mg劑量的烏帕替尼的參與者,面部白癜風面積評分指數(F-VASI,一種測量面部色素恢復的工具,用于評估臨床試驗中色素恢復的程度和治療應答)相比試驗開始前分別變化了35.6%和34.0%。
與安慰劑組相比,11 mg和22 mg烏帕替尼劑量組在第24周達到F-VASI 75(F-VASI相比試驗開始前改善至少75%)的患者比例分別為19.1%和14.0%,顯著高于安慰劑組(2.2%)。此外,11 mg和22 mg劑量組在第24周白癜風全身面積評分指數(T-VASI 50,即全身白斑面積較試驗開始前改善至少50%)的患者比例分別為6.4%和11.6%,也顯著優于安慰劑組。
此外,在第52周(約1年)時,使用烏帕替尼治療的患者的皮膚復色情況持續改善,其中11 mg和22 mg組的F-VASI 75在第52周時的患者比例已經分別達到了63.2%和37.9%,且未達到平臺期,這說明在使用烏帕替尼52周后依舊能獲得有效的改善。
總之,該研究表明,烏帕替尼單藥治療顯著改善了白癜風患者面部與全身皮損的復色效果,而且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有望為廣泛性非節段型白癜風患者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新選擇?;谶@些發現,科學家們又開展了進一步研究,一項使用15 mg劑量烏帕替尼針對非節段型白癜風成人和青少年患者的3期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圖片來源:123RF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結論是基于2b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入組患者是經過嚴格篩選的,而且人數相對較少,所以還未能證明這一新型療法可以推廣到所有白癜風患者。未來有必要在更廣泛的人群中開展大規模臨床研究,以進一步明確這一療法治療白癜風的長期療效性和安全性,探索出不同的用藥方案,以減少疾病復發。請各位患者理性看待科學試驗結果,在實際的治療中仍然要聽從醫生的指導用藥,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以目前廣泛應用、經過多年實踐的標準治療方案為準來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
展望未來,隨著科學家對白癜風免疫發病機制的不斷深入研究,以及更多創新藥物的持續研發,白癜風的治療有望迎來重大突破。在不遠的將來,白癜風患者或許只需通過更便捷的口服藥物或更高效的局部治療,就能實現長期穩定復色,甚至達到“臨床治愈”的目標。這將極大地提高白癜風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讓他們重獲自信,享受自在生活。
另外,你可能還想知道:
油性皮膚愛長痘,該怎么護理?
如何抵抗皮膚衰老?
嘴巴周圍起一圈“水泡”,是怎么回事?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健康榨知機】
在消息對話框回復:皮膚
獲取更多相關健康知識
參考資料
[1] 衍元元, 趙艷霞, 成玉. JAK抑制劑在白癜風治療中的應用進展 [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24, 40(7): 519-523.
[2]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白癜風研究中心, 等. 白癜風診療共識(2024版) [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24, 57(12): 1065-1070.
[3] 石靜藝 王紅娟 康曉靜. 白癜風與代謝性疾病發病機制的相關性研究 [J].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25, 3(41): 767-770.
[4] 賈葦雪, 李誠讓. 中外白癜風診療指南及共識比較 [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23, 56(5): 471-475.
[5] Thierry Passeron et al., (2024). Once-daily Upadacitinib versus placebo in adults with extensive non-segmental vitiligo:a phase 2,multicentre,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dose-ranging study. ClinicalMedicine. doi: 10.1016/j.eclinm.2024.102655.
[6] Vitiligo. Retrieved May 22, 2025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vitiligo/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5916
免責聲明: 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健康榨知機」微信公眾號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健康榨知機
▇ 關注我們,掌握新鮮有料的健康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