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農村一些俗語,為了讓人更好地理解,就用形象化的手法來描述,喜歡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件打比方。
比如,“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金錢吊葫蘆,準主福祿壽”,“二水洗鏵,家興人發”,這些俗語中的“播米”、“金錢”、“葫蘆”、“鏵”,都是過去農村民眾非常熟悉的勞作動作、用具和物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很多人對農村越來越陌生,對農村的一些老物件的了解,也越來越少,甚至全然不知,因此,對含有老物件的俗語,就無法理解。
本期給讀者朋友介紹的一句農村俗語,也是這種類型,這句俗語就是:“宅院如鍋臍,子孫窮到底”。
要準確地理解這句俗語,就必須弄清楚“鍋臍”的含義。
這句俗語中的“鍋臍”,對過去農村民眾來說,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了。因為那時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多口鐵鍋,有大的,有中等的,也有小的,小的用來炒菜,中等的用來煮飯、燒水,大的用來燒水,煮豬食,打豆腐,燒酒,遇到紅白喜事時,客人多,就用來煮飯和炒菜,用處多多。
現在由于制鍋的技術提高了,鐵鍋種類很豐富,有的雖然叫鐵鍋,但并不是真正的鐵做的,因此,現在的鍋沒有“鍋臍”比較普遍。
如今有一些人,很多人不下廚房,沒有與鍋打過交道,不知“鍋臍”為何物。即便一直與鍋打交道的人,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們,也未必知道。只有老一輩的人才清楚。
鐵鍋,通常分為生鐵鍋和熟鐵鍋。熟鐵鍋屬于鑄鍋技術比較好的一種,用的是現代工藝,鍋比較薄,一般不做“鍋臍”;生鐵鍋采用傳統工藝生產,鍋比較厚,才做“鍋臍”。過去普遍使用的是生鐵鍋。
買生鐵鍋的時候,看“鍋臍”是選鍋的重要技巧之一。那么,什么是“鍋臍”,“鍋臍”位于鐵鍋的哪些部位呢?
“鍋臍”,在鐵鍋的底部,要把鍋倒扣過來,就可以看到鍋底正中間,也就是鍋倒扣的頂部,有一個的疙瘩,這個疙瘩就叫做“鍋臍”。
傳統工藝做的鐵鍋,形狀不是很規整,有的還凹凸不平,不同制造作坊鑄出來的鍋,以及不同型號的鍋,“鍋臍”的大小不一樣,選生鐵鍋的時候,根據民間積累的經驗,以“鍋臍”平整為好。
不過,現在由于工藝水平的提高,即使用傳統藝鑄造鐵鍋,也引進了新工藝進行改進,因此,現在的鐵鍋“鍋臍”都比較平整,而且而很規整,呈現出一個圓形的疙瘩。
講清楚了“鍋臍”這個詞,“宅院如鍋臍,子孫窮到底”這句俗語就好理解了。
宅院如鍋臍,就是說,宅院像鍋臍一樣。這里的問題又來了,宅院像鍋臍,到底是指宅院的形狀,還是指宅院建造的地形呢?民間認為,這兩種情況都存在。
一是宅院的形狀如鍋臍
上文講到過,過去的鍋臍,雖然要求以平整為佳,但是,并沒有要求其形狀的規整,比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而是雜亂的多種形狀。
我國傳統民居,講究天圓地方,不管是建筑物地基的形狀,還是宅院的形狀,要求是方形,即正方形或長方形,出現其他形狀就不符合建筑的要求,古人認為不吉利。
即使你所擁有的一塊地是不規則的形狀,但在修建宅院的時候,也要從中劃出一塊方形的地來,那么所建的院墻就是四面圍成的就是方形。
另一種說法是,傳統民居在講究天圓地方的同時,也講究對稱,一般為中軸線對稱。宅院中的主屋中軸線,也是整個宅院的中軸線。宅院的布局就圍繞這條中軸線進行。
比如,四合院中,主屋兩邊有左右廂房,前面有倒座房,都是圍繞中軸線布局。三合院也同樣如此,只是前面沒有倒座房。
如果宅院中的房屋按照這種布局建房,整個宅院的房屋布局就顯得很雜亂,就像鍋臍上面的小疙瘩一樣,凹凸無序。這種建筑布局不聚財,也不進財。
二是宅院所處的地形像鍋臍
這種地勢通常是宅院的地基高出周圍,就像把鐵鍋倒扣過來,宅院就是鍋底頂那塊凸起的鍋臍疙瘩,四周的地勢就像整個鍋底一樣,要比鍋臍。
實際上,就是把宅院建在山包或土包上。民間習俗認為,把宅院或房屋建在這種地方,是不合適的。這種說法,來源于民間很多風水方面古籍中的記載:
“基址太高,房前深陷,四水不聚,蕩無收拾,貧窮之宅也。”
這句話中的“房前”只是指一個方面,從整句話的意思來看,應該是房屋的四周都深陷,致使宅院的水,包括檐水,無法往一處聚集,也無法收集,往四方流散而去。
我國古人的說法,山管人丁水管財,民間習俗認為,宅院之水,最好由大門傍邊流出,然后繞過門前,相聚于房前,人們認為這樣的住宅聚財。
從這句俗語以上兩種說法來看,第一種說法中和宅院修建,不符合我國傳統建筑的美學理念,以及傳統社會觀念。第二種說法,在這種地方建房,不符合藏風聚氣的觀念,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主要隱串是,山包和土包如果發生崩塌,就會危及房屋的安全,從而危及家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至于“子孫窮到底”這一句,通常被視為是傳統俗語中的一句警告式的語言,在很多傳統俗語中都出現過,與房屋怎么修建沒有關系。再說,如果子孫后代人較多的話,分家后就到其他地方建房去了,這樣的宅院與他們就沒有任何關系了。
這句話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遵守一些傳統建房規矩,要用一些結果很壞的話,來嚇唬人,從而達到讓人們樹立規矩意識。
總而言之,我們對農村傳統俗語的理解,要充分結合俗語產生的社會背景,同時,不能被俗語的表面意思所迷惑,更不能被迷信說法所迷惑,這樣才能準確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