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寄語
圖為王金林正在創作。
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王金林:
“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是國內工藝美術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平臺之一,其獨特優勢在于匯聚全產業鏈資源,既是行業標桿舞臺,也是非遺技藝推廣的國際化窗口。愿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持續成為傳統工藝破圈的‘點火器’!中國非遺正迎來黃金時代,文化自信需要‘銅鑄的史詩’,更需要‘科技的筆觸’。我們期待與行業同仁共探‘非遺元宇宙’‘智能工匠’等新賽道,讓琺瑯彩不僅閃耀在佛頂宮,更流淌進千家萬戶。”
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25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將于5月30日至6月2日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啟幕。安徽東方嘉典銅器琺瑯廠將以“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交融”為主題,攜鑄胎掐絲琺瑯、大型銅鑄雕塑等非遺技藝精品第五次亮相博覽會。
安徽東方嘉典銅器琺瑯廠成立于1996年,以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王金林帶隊。王金林作為國家一級技師、傳統非遺大國工匠、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鑄胎掐絲琺瑯”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深耕工藝美術領域40余年,以復興失傳技藝、創新非遺表達聞名業界。作品涵蓋琺瑯鎏金、仿古、銅鎏金3大發明專利,人物、動物、大型銅雕、密宗藝術等8大系列,128項外觀專利、3000余種類型。
王金林表示,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是國內工藝美術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平臺之一,相較于曾參與的其他專業展會,其獨特優勢在于匯聚全產業鏈資源,既是行業標桿舞臺,也是非遺技藝推廣的國際化窗口。“它不僅能精準對接高端藏家和文旅項目方,更通過權威比賽,為傳統工藝注入創新活力,與我們‘復興非遺、智造未來’的使命高度契合。” 正是基于對這一平臺的高度認可,安徽東方嘉典銅器琺瑯廠一次次投身其中,致力于借助展會的影響力推動琺瑯技藝的發展與傳承。
安徽東方嘉典銅器琺瑯廠擁有國家級工藝技師50余名、專業設計師60余名。公司已形成佛像雕塑、中外爐器、大型青銅雕、鑄胎掐絲琺瑯等八大系列3000余種作品,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
目前,該公司參展的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其精心挑選了歷屆 “百鶴杯” 獲獎作品及跨國項目代表作,并巧妙結合 3D 光影技術搭建起動態展陳空間,為觀眾營造出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現階段正處于最后的沖刺階段,我們正在對鑄胎琺瑯展品的環境燈光、位置等進行調試,確保千年古法技藝在展會上以最佳狀態呈現,展現出最為璀璨的琺瑯藝術魅力,向觀眾傳遞出非遺技藝的獨特價值與現代創新的無限可能。”該公司負責人說。
據介紹,該公司本次展出的核心作品涵蓋三大系列,各具特色,包括鑄胎掐絲琺瑯系列、大型鑄胎雕塑系列、現代創新成果系列。
圖為2024 年 “百鶴杯” 金鼎獎作品《景象香亭》。
鑄胎掐絲琺瑯系列作品傳承宮廷技法。例如2024 年 “百鶴杯” 金鼎獎作品《景象香亭》,該作品復刻明清宮廷技法,從鑄胎到掐絲,再到琺瑯填充與燒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無一不體現著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讓觀眾得以一睹曾經專屬于宮廷的奢華與精致,感受古代琺瑯藝術。
大型銅雕系列作品展現國際項目風采。例如美國亞特蘭大《猛龍過江》群雕等國際項目模型。這些大型青銅雕塑作品曾登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動見證,吸引著國內外觀眾的目光,傳遞出中國工藝美術的魅力。
圖為南京牛首山佛頂宮舍利大塔。
現代創新成果系列作品主題則貫穿“傳統技藝的當代重生”,展出的作品既有南京牛首山佛頂宮 21.8 米舍利金塔等比微縮模型,將傳統宗教文化與現代工藝完美結合,又有融合巖彩繪畫的銅像新作,創新性地拓展了琺瑯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內涵。“這些作品將古老技藝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賦予傳統琺瑯藝術以新的生命力與時代價值。我們希望引領觀眾領略傳統技藝在當代的全新演繹,感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無限魅力。”該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圖為《百鳥朝鳳》屏風。
該公司負責人說,此次展出的作品亮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技藝維度,成功復活了失傳數百年的鑄胎掐絲琺瑯工藝,并獨創礦物釉料配方,使琺瑯制品能夠耐高溫達 1200℃,拓展了琺瑯藝術的創作邊界,使作品在色彩表現、質感呈現等方面達到新的高度;二是科技賦能,我們采用 3D 建模預演青銅雕塑結構應力,確保大型作品零誤差鑄造。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將傳統青銅雕塑工藝與前沿科技相結合,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制作精度與效率,減少了因誤差導致的損失,使復雜的青銅雕塑作品能夠完美呈現設計構思;三是文化表達,如《百鳥朝鳳》屏風以傳統紋樣重構生態保護敘事,琺瑯層厚度精確至 0.2 毫米。在這一作品中,匠人們運用傳統百鳥朝鳳紋樣,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將其與生態保護主題相結合,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同時,在制作過程中對琺瑯層厚度進行精確控制,使作品成為文化傳承與表達的優秀載體。
對于參展的預期目標,安徽東方嘉典銅器琺瑯廠希望通過此次展會實現三重突破。首先是品牌升級,強化 “中國銅藝領軍者” 的形象,目標達成超 1000 萬元的意向合作,進一步提升品牌在市場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其次,積極尋求與文旅綜合體、博物館等相關機構進行場景化合作,推動沉浸式琺瑯體驗館模式的復制與推廣,讓琺瑯藝術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增強公眾對傳統工藝的認知與喜愛;此外,廠方還計劃與高校共建 “數字非遺實驗室”,致力于非遺活化與傳承人才培養,計劃年內培養 30 名青年琺瑯技師,為行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確保琺瑯技藝能夠薪火相傳、代代延續。
在對博覽會和行業未來的寄語中,王金林大師滿懷激情地表示:“愿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持續成為傳統工藝破圈的‘點火器’!中國非遺正迎來黃金時代,文化自信需要‘銅鑄的史詩’,更需要‘科技的筆觸’。我們期待與行業同仁共探‘非遺元宇宙’‘智能工匠’等新賽道,讓琺瑯彩不僅閃耀在佛頂宮,更流淌進千家萬戶。正如我們的口號:銅火淬匠心,琺彩映九州,期待與全球伙伴共鑄文化新篇。”
文|記者 趙 曦 □ 唐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