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身邊的朋友或者家人因為身體各種小毛病,特別是一些慢性病,變得煩躁不安。比如王阿姨,平時活蹦亂跳的,最近卻老是覺得身體沒勁兒,睡眠質量也差,白天工作干活都提不起精神。她跟我說,晚上睡不著,白天又得撐著,心里既焦慮又無奈。大家都知道,年紀大了身體狀況難免不如年輕時,但這睡眠不好,反過來又影響了她的生活和治療效果,簡直像個惡性循環。
事實上,眾多中老年人都面臨著類似的困擾。白天想睡覺,晚上卻翻來覆去睡不好,時間長了,情緒容易低落,身體抵抗力也差了。按說,醫生給開的藥和治療都有一定作用,可是睡眠這事兒一亂,啥效果都打折扣。王阿姨就經常說:“我明明按時吃藥,也配合鍛煉,怎么還是老覺得累?這睡眠跟命都搭邊了,難道睡得越多越好?“少睡些會更健康嗎?”
說起睡眠,確實讓不少人疑惑。有人覺得睡多了才叫養生,畢竟身體需要時間修復;有人卻說睡太多反而是懶散,容易生病。其實,睡眠這事兒沒有絕對的“多”或者“少”,關鍵是看“合適”不合適。
先說說睡得多的情況。有些中老年人一上床就躺著不想動,覺得只要睡得夠多,第二天就有勁兒了。但問題是,光睡時間長,不一定睡得香,也不代表身體真的恢復得好。有時候睡太多,反而可能出現頭暈、乏力,甚至影響心情。想象一下,整天半躺著,少動少活動,身體機能自然跟不上,反而容易引發其他健康問題。再說,睡得太久還可能打亂生物鐘,白天沒精神,晚上反而更難入睡。
再來看看睡得少的情況。有些人因為焦慮、痛癥、或者各種身體不適,根本睡不好,睡眠時間被壓縮。剛開始可能還能熬得住,時間一長,免疫力下降,記憶力變差,甚至出現心血管問題。睡眠時間太短,會讓身體得不到充足的休息,代謝紊亂,影響日常生活和疾病恢復。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患者,睡眠不足成了拖累,沒辦法好好工作,情緒也容易崩潰。
其實,睡眠時間并不是越長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健康,而是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黃金睡眠時間”。對大多數中老年人來說,大概在7個小時左右比較合適。當然,有人7小時睡完了還是不舒服,有人6小時就精神抖擻,這都挺正常。關鍵在于睡眠的“質量”與“規律”。能不能快速入睡?半夜醒來幾次?醒來之后,是否會有頭腦清明、身體輕盈之感呢?這些才是更重要的判斷標準。
還有一點也不能忽視,那就是生活習慣對睡眠的影響。比如晚上看手機、喝濃茶、熬夜追劇,這些都會打亂入睡節奏。中老年人身體調節慢,晚上喝點溫熱的牛奶,避免刺激性飲料,保持規律作息,常常能幫助改善睡眠。王阿姨后來就試著調整了作息,睡前放松,不看手機,結果發現精神狀態有了明顯提升,治療起來也更順利。
事實上,睡眠質量的優劣與身體各個系統的健康狀況休戚相關。身體狀況好的時候,睡眠自然也會跟著變好;睡眠好,身體修復效率才高,疾病康復才更快。所以,莫要總是以為睡眠僅僅是“休息”,事實上,它乃是身體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調節環節。平時多注意運動,調整心態,別讓焦慮和無奈占了上風,這樣睡眠質量才會穩步提升。
當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睡眠需求也不盡相同。莫盲目地去追求長時間的睡眠,亦莫因睡眠時間短就過度焦慮。關鍵是觀察自己的身體感覺,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睡得踏實,精神才會好,生活和工作狀態自然也會有改觀。
壽命的長短,絕不能僅僅依靠睡眠時長來判定,睡眠質量以及睡眠規律才是關鍵所在。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既不能睡太少,也沒必要過度追求睡得超長,合理安排睡眠時間,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是讓身體更健康、生活更有活力的秘訣。
睡眠這件事,說到底就是“舒心”二字。只有睡得舒心,醒來才有力氣面對生活,才有動力去戰勝那些困擾我們身體的病痛。希望每個中老年朋友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睡眠密碼”,別讓睡眠拖了后腿,也別被睡眠折磨得焦慮無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