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專業人士,我們如何堅守辦學的專業理性,同時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作者 | 陸鋒磊
江蘇省天一中學執行校長
在我校第33屆科技文化節開幕式上,學校邀請了院士、科研工作者以及高校教授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科學知識。對此,有家長提出:高中學生忙著聽科普講座,去研究院所實踐,就升學而言“性價比不高”。這些年我接觸了很多家長,他們對學校教育的訴求既有合理的,比如健康的飲食、豐富的校園生活、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有不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孩子成長規律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家長的觀點,甚至還有家長要求學校增加孩子在校學習時間。面對家長的各種訴求,我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內卷”勝者的創新精神是否被扼殺?評價標準單一化是否在制造“標準化人才”?看得見的績效是否淡化了看不見的人文關懷?
當下普通高中特別是示范高中承載著不少來自社會的期待和壓力,家長希望孩子“鯉魚躍龍門”,社會期待教育輸送頂尖人才,地方政府要求打造教育標桿。作為專業人士,我們如何堅守辦學的專業理性,同時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教育從來不能脫離與社會生活的關聯而獨行?,F代課程理論的開創者博比特認為,“教育實質上是一種顯露人的潛在能力的過程,他與社會條件有著特殊的聯系”。生活為教育提供了具體的教育內容,教育要充實并更新孩子當下的生活。個體與社會生活良性互動,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成長。
特別是在建設教育強國的當下,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我們不應只著眼于一方寧靜的小天地,而要著眼于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和促進社會進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響應時代號召、尊重教育規律。在“拓局”與“守正”中促進人性完善與社會進步的和諧共生,應該成為教育人的一種長期主義。
秉持這樣的理念,江蘇省天一中學重要的辦學行動,比如課程建設、資源開發、教學研究、教師發展,都基于對學生的研究、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以及對專家學者意見的采納,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社會性與個性的協調發展,努力追求“手段和目的”的協調統一,建設共享共建的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
我們積極建設“三高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以“在社會中育人、全社會育人、育時代新人”為愿景,實施“高中—高校院所”合作,與高校(包括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實驗室”,開展中學教師“再回大學”活動,開設中國大學先修課程;實施“高中—高新企業”合作,建設智慧教室,為學生開展項目研究提供專業支持;實施“高中—高中”合作,加入資源共建共享聯盟、創建專項工作學校聯盟、與海外高中合作開展項目研究,不斷整合資源、優化課程、創新機制,及時轉變育人方式,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奠基。
為了讓家長以正確的方式參與學校建設和育人工作,天一中學成立學校校務委員會、膳食委員會、三高協作指導委員會、集團校理事會等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堅持“共同參與、共同監督、協調關系、共謀發展”的原則,讓家長為學校出謀劃策,監督學校辦學行為……
通過種種實踐我們更加明確,學校要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不僅要完善辦學行為,還應該勇于澄清教育價值、示范高品質的辦學行為,做到“兼濟天下”。因此,天一中學與薄弱學校建立固定合作,共享課程資源、教師培訓甚至管理經驗,鼓勵學校骨干教師到普通中學輪崗,同時吸納基層教師來校交流,打破資源壁壘;更加關注“人的發展”,以“三類豐富課程”保障面向全體、尊重差異、支持特長的課程實施,提出100%的學生參加社團活動,100%的學生具備游泳、球類運動的技能,100%的學生學會燒四菜一湯,100%的學生做90課時志愿者,100%的學生精讀80部推薦書籍,100%的學生參加50次“天一名人課堂”……為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搭橋修路。
不管風云變幻、潮起潮落,教育最強大的基因應是“止于至善”的價值追求。教育者應該永遠探尋的一條路徑,是讓孩子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相互關系中修養高尚的道德,并由此關愛自然、服務社會和國家發展。這是教育應有的專業理性和社會責任,也是教師應該守正的初心。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