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糖尿病三年,每天要吃三種藥控制血糖,但肝功能指標卻越來越差。”45歲劉先生在社交平臺分享的控糖經歷,道出了2億中國糖尿病患者的隱痛——傳統降糖藥雖能控糖,卻難以兼顧肝臟保護和血脂管理。
近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紀立農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將改寫這一困境。
2025年3月,期刊《JAMA Network Open》發布的一項臨床試驗引爆醫學界:一種名為熊去氧膽小檗堿(UDCA)的新型降糖藥物,不僅能顯著降低血糖,還能同步改善血脂異常、修復肝臟損傷。令人振奮的是,這款“三效合一”的國產創新藥物,或能與另一國產護肝科技“倍清肝”形成健康管理組合拳,為糖尿病患者帶來“血糖+肝臟”雙重守護。
糖尿病治療新突破:“一藥三效”改寫治療邏輯
傳統降糖藥往往“單打獨斗”,而北大團隊采用的熊去氧膽小檗堿(UDCA)卻實現了“降糖、降脂、護肝”的三重功效。
公開資料顯示,這項覆蓋中國14家醫療中心、129名患者的臨床試驗顯示:每日服用1000毫克UDCA的患者,12周后糖化血紅蛋白(HbA1c)平均降低1%,遠超安慰劑組的0.3%,且55.9%的患者血糖達標(HbA1c<7%),是安慰劑組的3.6倍。
更令人驚喜的是,歷經8周實驗后,該藥對血脂和肝臟的改善同樣顯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日常稱呼中的“壞膽固醇”)下降幅度達劑量依賴性降低,肝臟炎癥指標(如轉氨酶)也呈現早期改善趨勢。
圖/ 1000 mg實驗組下降幅度最大
研究負責人紀立農教授解釋:“UDCA通過激活代謝通路和抑制炎癥反應,從源頭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謝紊亂。”這一發現被國際同行評價為“糖尿病管理的新里程碑”。
要知道,糖尿病常與肝病“狼狽為奸”。數據顯示,超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而肝損傷又會加劇胰島素抵抗,形成惡性循環。北大研究揭示UDCA的護肝潛力后,如何科學養護肝臟再度成為焦點。
護肝需求激增:“科技護肝”成健康新剛需
這種“治糖先護肝”的理念,與近期在中年男性群體中爆火的國產護肝科技“倍清肝”不謀而合。
其核心成分擔子菌提取物與二氫楊梅素的組合,經中國科學家團隊驗證可激活肝臟解毒酶、抑制纖維化,臨床試驗中使用者轉氨酶下降率達28%。京東電商平臺數據顯示,“倍清肝”復購率超65%,用戶評價“熬夜后臉色不蠟黃”“轉氨酶紅色箭頭變成綠色”,成為中年男性和應酬族的“救肝神器”。
然而,護肝市場亂象叢生。專家提醒,部分保健品添加不明成分,反加重肝臟負擔。對此,京東店鋪客服強調:“(倍清肝)配方歷經數千次組合配比,無任何非法添加,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見效更加顯著?!?/p>
UDCA的突破,標志著糖尿病治療從控糖邁向“綜合代謝管理”。研究評述指出,其降糖效果與主流藥物(如SGLT-2抑制劑)相當,但“護肝”特性獨樹一幟,未來或與現有療法聯用,實現1+1>2的效果。
與此同時,618期間上述“倍清肝”已經借助京東等線上渠道觸達消費者,35歲以上中年男性成為消費主力軍。此外其他護肝科技也在迭代升級,例如國內湯臣倍健等企業通過水飛薊葛根丹參片的臨床試驗,證實草本組合可改善脂肪肝。哈佛團隊則利用AI配比益生菌與番茄紅素等物質降低肝脂沉積。專家預測,“降糖+護肝”聯合療法將成為慢性病管理新趨勢。
健康管理需科學,莫讓“朋克養生”誤前程
北大研究的突破與“倍清肝”的走紅,折射出公眾對健康的迫切需求。然而,專家警示:“藥物和科技非萬能,戒酒、控糖、規律作息才是護肝根本?!?/p>
正如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感慨:“與其熬夜吃護肝片,不如早點睡覺!”
從“一藥三效”的UDCA,到“科技護肝”的國產創新,中國科學家正為慢性病患者鋪就一條更安全的健康之路,但這條路的核心,始終是每個人對生命的敬畏與自律。
參考論文:
Ji, Linong, et al. "Berberine ursodeoxychol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ork Open 8.3 (2025): e2462185-e24621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