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阿姨,救救我們!” 一起來聽聽她的回答
5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人民法院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送給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普法活動暨《重返庭審現場》故事分享會(第四場)在法信書店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少年審判法官共聚一堂,講述自己在辦案中的所喜、所憂、所思、所盼。現將活動發言摘編如下,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感受他們的專業精神和真摯情懷。
本期走近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徐莉法官,聽她講述新中國第一個少年法庭在40余年歲月中,用心用法用情保護孩子,救贖罪錯少年,筑夢未來的故事。
一顆真誠、想改好的心
問:審理未成年人案件和一般案件有什么區別?如何實現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
徐莉法官:2015年我調入上海長寧法院少年法庭工作。1984年,上海長寧法院設立了第一個少年法庭。今天我帶來了一張老照片,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少年犯合議庭、審理的第一起案件的庭審現場,照片中正在進行宣判的是胡惠乾審判長,他宣讀的判決書上這樣寫道:“被告人本應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因其是未成年人,所以從輕處罰,判處3年有期徒刑”。這個擲地有聲的宣判成為了我們少年審判的起點。
我國第一個少年犯合議庭審理的第一起案件的宣判現場
剛到庭里不久,前輩們便和我分享了許多關于少年法庭的故事,也是在教會我們如何做好涉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工作。
上世紀80年代初,社會治安形勢嚴峻,青少年犯罪問題突出,為了恢復社會秩序,當時對于刑事犯罪的總體基調是要從重從快、嚴厲打擊。但前輩們意識到未成年被告人的特殊性,認為他們不僅是罪犯,更是孩子,可塑性大,應該盡力地去挽救他們,幫助他們改造、回到正軌上來,因此他們在全社會嚴厲打擊犯罪的背景下成立了第一個少年犯合議庭,提出的“教育、感化、挽救”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理念,已被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吸納。但在當時是頗具爭議的,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但保護好國家的每一個孩子,這就是前輩們最樸實的初心。
過去他們常常是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地去做社會調查、判后回訪,為的就是能夠真正了解孩子犯錯背后的原因,更加有針對性地去幫助他們。我們有一位法官,在發現孩子住處有很多蚊子后,回家親手為孩子縫制蚊帳,他們真的是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在愛護著這些孩子。
一名涉罪少年送給上海長寧法院法官的信件和禮物
在我們院的少年法庭工作陳列室中,保存著一個用牛皮紙信封制作的愛心,上面寫著“一顆真誠、想改好的心”,這是一名涉罪少年送給法官的禮物,這顆愛心一直提醒著我,少年審判法官不僅是在審判,更是在救人,要用法律力量托起孩子的未來。
“法官阿姨,救救我們!讓我們在僅剩不多的童年時光里還能感受到快樂”
問:案件中是否有讓您印象深刻的“非典型當事人”?比如他可能既是施暴者同時是受害者、他們的背后面臨著怎樣的家庭困境?
徐莉法官:去年,我審理了一起家暴案件,一對姐妹共同來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她們給我寫了一封親筆信,上面有一句話非常刺痛我,“法官阿姨,救救我們!讓我們在僅剩不多的童年時光里還能感受到快樂。”我當時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們的父母離異,姐妹倆從幼兒園開始就隨爸爸共同生活。爸爸對姐妹倆的要求特別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業壓力的增大,當兩個孩子達不到他的要求時,就會遭到爸爸的體罰,比如用皮帶抽打、讓姐妹倆互相扇耳光,以及非常惡劣的辱罵。
那么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呢?爸爸是一名企業高管,在他看來,自己對兩個女兒采取的是精英教育,因為付出了太多、太在意孩子,所以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偶有失當、過激的言行。爸爸也給我們展示了非常多他愛孩子的證據,比如帶孩子到各地去旅行,家里裝修時對女兒的房間精心設計,所以這個爸爸始終堅持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出于愛。
我們不否認這個爸爸也有愛孩子的一面,但他的行為客觀上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傷害,經過精神衛生中心的測評,姐姐存在重度抑郁、焦慮癥狀,需要服藥治療,妹妹也是極度缺乏安全感。
對于這樣一起案件,我們認定這個爸爸的行為已經超過父母正常管教孩子的限度,構成了家庭暴力,因此及時發出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禁止爸爸對兩個孩子實施家庭暴力,同時裁定兩姐妹暫時隨媽媽共同生活。這個案件雖然審結了,但是對于這個家庭來說,更關鍵的問題是這個爸爸和女兒的關系將何去何從,如果這個爸爸不做出改變,他很可能會失去這兩個女兒,女兒恐怕不會再接納這樣一個爸爸。因此我們在結案后繼續做了許多工作,一方面,我們向這個爸爸發送了《家庭教育指導令》,強制其每兩周接受一次家庭教育指導,并且協調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力量為他量身定制了一對一的系列課程。在家庭教育指導的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這個爸爸也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非常嚴厲,小時候很可能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他認為自己是成功的,認可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并且變本加厲地用在了女兒身上,因此這個爸爸其實是非常需要幫助和挽救的。我們希望通過家庭教育指導真正轉變他的教育理念和親子溝通的方式方法,盡最大努力去挽回和修復這段可以說是破碎掉的父女情。另一方面,對于兩個孩子,我們提供的心理疏導一直沒有間斷,后來媽媽也爭取到了孩子的撫養權,最近我去回訪的時候,發現兩姐妹開朗了許多,姐姐養了一只小狗、妹妹在學吉他,兩個孩子正在逐漸地從家暴陰霾中走出來。我們的努力還在繼續,兩邊的工作都還在做,希望能夠為兩姐妹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她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上海長寧法院設置“青梓薈”探望場所和“心暢寧”心理咨詢室
作為新時代少年審判法官,我覺得我們是很幸運的,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們的法律更加地完善,我們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同時我們也有很多延伸的支持機制,比如長寧法院2009年起就搭建起了心理干預機制,目前“心暢寧”心理咨詢室已將心理干預融入少年家事審判全流程;在探望支持方面,我們2021年成立了“青梓薈”探望場所,著力破除探望權履行障礙。在上海法院,這些都已經形成了規范性的做法,我們少年審判法官有了更多的抓手去真正幫助到孩子們。
通過這個案例,我想和同學們說,我們要學會識別這些家庭暴力行為,尤其是一些披著“愛”的外衣的家庭暴力。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受到了傷害,不管是身體上的疼痛,還是心理上的恐懼、自我否定、失眠等,這些都是家庭暴力可能出現的后果,如果你認為自己遭受了家庭暴力,那么要及時地向外界進行求助,比如學校、居委會、派出所、法院等。
同時我也想和父母說,棍棒教育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嚴重,管教孩子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應該更多地采用傾聽、共情和鼓勵的方式教育孩子。有時候家長也會有壓力大的時候,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學會控制情緒,避免因為自己的問題轉嫁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造成傷害,必要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向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一位初中同學提的意見被吸收到未成年人保護法中
問:在普法工作中有什么故事和我們分享?如何在理念上引領、提升社會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認識?
徐莉法官:孩子們其實面臨著許多隱蔽的危險,如何學會自我保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課。所以我們少年法庭的法官不僅要在法庭上、在案件辦理中去保護孩子們,更要走到更多的孩子身邊去,告訴他們如何主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為此,我們全力推進法治副校長工作,在轄區所有中小學校實現了法治副校長的全覆蓋,在創新法治教育內容與形式、參與校園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傳等方面努力發揮作用。
上海長寧法院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普法活動
我們常常會走進校園去給孩子們上法治課,也會邀請他們走進法院沉浸式地學習法律。不僅如此,我們庭還開設了“菁菁議事廳”,邀請孩子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成為議事員,為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建言獻策。其中我們有一位初中同學,他提的意見被全國人大常委會采納,被吸收到了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當中,同學們的智慧真是非常地了不起。
同時,我們法治教育的對象除了中國孩子,還包括在中國生活學習的外國孩子。我們專門為他們開設了英文法治課,我走進教室的時候,就好像走進了小小聯合國,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文化背景,我會給他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民法典,還邀請他們來法院參觀我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體驗模擬法庭。今年過年前,我收到了這些孩子制作的中英雙語法治海報,很欣喜地發現中國的法治種子也種到了這些外國孩子心里。
來源丨最高人民法院、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門: 未成年人與家事案件綜合審判
責任編輯:蔣夢嫻
編輯:孫小敏
聲明丨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高院”公眾號
?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上海高院”公眾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