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韻江南,夢里水鄉。
江南不僅是一個地域,一處景致,
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美學向往,
一種情懷,一種夢想。
在《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重溫《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今天,你將聽到的是《雨探節孝坊》。
此刻,暖風吹得行人醉,細雨潤得萬物生。
雨水滴在傘布上,發出“嘭……嘭……嘭”的聲音,為這場春雨加了一股和弦。自東川路臨滄路向南的這段里巷,鮮有行人,離了市區的“鬧”,就連路邊不起眼的低矮房屋和不知名的小花都平添了幾分野趣、幾分清幽。
聞名滬上的古藤園便隱于此地。古紫藤尚未到花期,新芽也還未發出幾枝,不過好在此行也并非是為觀賞它而來。始終聽聞園內亭閣假石不在少數,小橋流水風景獨好,尤其是園內西北隅,那座后來遷移進去的節孝坊更是不得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地區首座遷移修復完整的古代石雕牌坊。
節孝坊 李明奇 攝
牌坊一般是舊時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古時若是誰家有人得以被賜一座,是件光耀門楣、福庇宗親的大事,享有極高的榮耀。
繞過前門照壁,穿過曲徑通幽的中庭內園,再踏過一座五階小石橋便可見得。節孝坊之左,靠近黃浦江水的一側植有三株樹,品種不得而知,但樹根粗壯,樹干筆直,其枝葉繁茂,亭亭蓋矣可遮住半邊天;節孝坊之右,靠近墻面的一側植有一排翠竹,肢體纖細,更像是近年來新生長的。三者相輔相成,為此園再添了一分靜雅。
這座節孝坊是為旌表清庠廩生邑城張堃之妻孫氏撫孤守節二十七年而賜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 )所建造完成的,至今已有278年。牌坊額懸縱書的“圣旨”二字與吉祥紋案尚清晰可見,背面的字跡卻稍顯斑駁;風雨打盡,在石縫間隙中留下了重重的苔痕。正間間立柱正面題刻著“乾坤正氣留閨范,日月恩光耀德輝”;背面則刻有“坊表人倫節孝崇,完全婦道綱常重”。字里行間,是稱贊孫氏為亡夫守節堪稱女子表率。誠然,這是基于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世人眼光,如今,人們更為看重這塊牌坊的藝術性和歷史價值。
說來巧合,節孝坊原本是砌于閔行老街南東街一座民宅的墻內,約莫當時張堃后人早已不在此故居了,以至于老房在配合閔行老街改造而被拆除前,人們竟不知這座牌坊的存在。而后經過修復,節孝坊被遷移到古藤園安置。
踏興而來,盡興當歸。雖路途遙遠,卻是值得。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二十五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的青少年來誦讀《誰不憶江南——閔行記憶》。此書聚焦閔行地區重點保護的古樹、古橋、古建筑等珍貴的文脈資源,我們力爭用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和一段段童聲音頻,引領大家發現閔行之美,去詩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動線條,闡釋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從而留住心底濃得化不開的鄉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作者: 徐靜冉
朗讀: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中學 八(1)班 楊格
編輯:湯婧嫻
初審:陳夢玲(實習)
復審:何婷婷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