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學官網宣布聘請著名日本考古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宮本一夫后,因受到網絡之上民粹者的抨擊,該大學將此消息從官網上刪除,于是引發了網上的一片熱議聲音。
比如,有網友稱:“中國的歷史,為何要讓一個日本人來研究、講學?”;還有人言:川大聘請宮本一夫,就是“引狼入室”—— “中國的文物被偷的還不夠多嗎?”……
更有人言及當年四川在抗日時死傷慘重,則作為四川第一學府的川大,“不能讓烈士鮮血白流”云云。
至于已經在川大正式開展工作的宮本一夫,是否會因此被辭退,目前尚不得而知。
作為曾入選“2021年中國教育部重要人才計劃講座教授”的這位日本知名學者,竟然會在被川大聘請后,引發不少中國網友的抨擊——這不禁令人感嘆:如今我們的網絡之上,民粹的聲音與思維如此濃厚,似乎越來越令人感到擔憂了。
在2024年年底時,中日兩國就簽訂了“高級別人文交流10項共識”;且還將2025-2026年定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年”——而對于引入宮本一夫這樣的知名教授,難道不正是非常契合這樣的東亞文化交流趨勢嗎?
可是,在我們的民間輿論場上,“反日”的聲音日熾,甚至是個別人還到了“逢日必反”的地步,這顯然就是過猶不及的程度了——已經走上民粹主義的危險境地中!
我們當然永遠都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但是,我們的“反日”之內涵與外延,是指反對日本侵略;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反對忘記和模糊歷史的倒行逆施。
不過,這并不代表著“逢日必反”,不能對日全部反對、一概反對,而是要區別事實、區別對待才行。
比如,對于正常的中日交流,顯然不僅不必反對,還應不斷加強;否則的話,中日關系何談未來?中日難道就只能在民粹主義的推波助瀾中,永遠走向互相仇恨或戰爭嗎?
不過,仍有一些民智已開的網友稱:“一個大學屈服于愚蠢的反對聲音,只能說明它根本不夠大學的資格”;還有網民評論道:“既然現在認慫了,何必當初請人家來?”
這顯然表明,我們的網民亦非是“民粹主義”思維的鐵板一塊,也仍不乏一些清醒者、理性者。
像曾稱“雙贏,就是中國贏兩次”的某知名網紅教授說過:“中國從來就沒有過閉關鎖國”——其還舉例說:我們當年不是對朝鮮、對蘇聯、對越南等國開放嗎?其想以此證明我們始終具有的“開放性”。
但是,看看現在網絡之上流行的“反美是工作”;還有人看到中國女孩穿和服,就當眾要求脫掉并報警;以及一些社會人士及網友發出“拒絕洋節”的口號與訴求等等。
這樣的做法與思維,真的是一種“改革開放”的心態與思想嗎?顯然相反,這只會是民粹思潮的回流與泛濫,只是一種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表現。
不僅如此,還有網友評論稱:聘用外國人,“要小心間諜啊!”——且不只是普通網民會這樣想,甚至連那位知名中國空調廠的老總董小姐,她甚至對留學過的中國人,都稱“決不聘用”,原因也是所謂的“可能是間諜”。
如此以偏概全的邏輯思維與做法,顯然是與改革開放的根本國策背道而馳。
更可怕的是,在如此偏斜的認知與輿論環境下,就會造成一些不應有的傷害發生——比如,關于在中國的日本學校等地發生的事件。
這些,其實就是當我們屈服于極端民粹之后,因環境造人之下,產生出被民粹反噬的典型例證!
而民粹思維者們最易拼湊成烏合之眾,并在社會動員的情緒化操作之下所利用,制造出類似于仇富、排外等民粹主義行為的點燃——如果缺乏引導與管理,就有可能對社會和國家產生嚴重后果!
同時,民粹思維的偏激性、極端性,在互聯網上極易制造社會共識的撕裂,不斷加劇群體對立,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極端狀態,由此激化社會矛盾,阻礙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
所以,我們須從產生這一思維的社會環境之根本上,不斷清除這種非理性、偏激化思想;反之,要塑造出講邏輯、循事實、重理性的思維與認知。
如此,須堅決反對極端民粹的思維與言行,要真正融入改革開放的和諧世界懷抱,這才是中國走向崛起的不二法門、唯一正路!
那么,立于文化高地之上,肩負著啟蒙民眾之重任的大學,顯然就不應輕易屈服于民粹的聲音——否則的話,豈不等同于成了民粹思想的手下敗將?這樣只會縱容民粹走向過度極端和有恃無恐,最終,我們的社會就極易被民粹之害所反噬了!【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