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化43班 門爾柔
門爾柔同學進行國旗下演講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化工系化43班的門爾柔。非常榮幸能站在國旗下與大家分享,今天的主題是“歷史上的今天”。
今天是五月十九日,和昨天、前天一樣,不會被我們記住。但是,當我們將歷史的畫卷緩緩展開,會看到千百年前的人們在這個時間坐標下刻畫的種種壯麗篇章。
讓我們將時間拉回到1613年的今天。青年的徐霞客肩挑竹杖,從浙江寧海西門啟程,開啟了他一生的遠行。此時的他尚不是后世敬仰的地理學家,只是懷揣著"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赤子之心,便踏上遍歷大山名川的旅途。這場歷時三十四載的壯游,丈量的不只是華夏山河的尺寸,更丈量著人類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直至臨終病榻前,他仍緊握沾滿風霜的巖石標本,詮釋了對于理想的最高追求。
當鐘擺撥至1649年,倫敦塔的晨鐘見證了一場震撼世界的革命。克倫威爾率領的新模范軍推翻君主專制,英國宣布成立共和國。然而,這看似的勝利其實暗流涌動。克倫威爾死后,高級軍官爭權奪利,斯圖亞凱王朝趁亂復辟,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宣告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
日歷翻到1962年5月19日,這是清華園永遠銘記的時刻,梅貽琦校長在臺北溘然長逝。作為清華在任時間最長的校長,這位執掌清華十七載的謙謙君子,在戰火紛飛中守護著學術的火種,用行動詮釋“行勝于言”的清華風骨。他留下“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治學真諦,至今仍被教育者們推崇著。
這個日期更銘刻著民族記憶的坐標——2008年5月19日14時28分,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汽笛長鳴,全國人民為汶川地震遇難同胞默哀。新中國首次為自然災害遇難者舉行國悼。當五星紅旗為平民百姓徐徐降半,我們讀懂了“人民至上”最溫暖的詮釋。
歷史的天空下,這一天還充滿了新生的希望。德國哲學家費希特誕生,他在之后的一生中用知識學構筑起理性的殿堂;當然,這一天也充滿著戰爭的狼煙。俄國的軍隊闖入波蘭、太平軍西征卷起煙塵......每個瞬間都在編織人類文明的經緯。
站在歷史的等高線上回望,當我們說起歷史上的這一天,似乎有太多可以訴說:我們要講徐霞客用竹杖丈量理想的刻度;要講英國革命昭示的制度韌性;要講梅校長風骨鑄就的教育高度;要講哀悼日鐫刻的生命的重量與溫度……
其實,無論歷史上的哪一天都是如此:有人在此獲得新生;有人在此離開世界;有人壯志成城地開啟一場無法預料的偉大旅途;有人心灰意冷地接受一次無可奈何的絕望失敗。我們無法評價某一天的價值,因為我們無法測量穿過了歷史的滾滾長河后每一天所攜帶的重量。只有那些厚重的歷史,那些偉人留下的思想與精神,穿過了歲月觸動著我們。
同學們,當我們仰望國旗時,那抹鮮紅里凝結著千百年文明的血脈。今天的晨光里,我們既是歷史的讀者,更是未來的作者。讓我們學習歷史,傳承那些偉大的精神與理念,還有,努力過好每一天。畢竟我們經歷的每一個今天,都將成為獨一無二的歷史上的今天。
謝謝大家!
文案 | 門爾柔
圖片 | 建筑學院
排版 | 趙明波
審核 | 付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