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和上海科技節到來之際,昨天以“世界脊柱健康日”為契機,由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復旦大學醫學科普研究所主辦,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委員會承辦的相關義診活動傳出消息:脊柱發病正趨于年輕化,以頸椎病為例,60歲以上老人占比50%,大學生、年輕白領占比也有20%以上。
脊柱作為“人體的第二生命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最常見的脊柱疾病,頸椎病并不陌生。上海老年醫學中心骨科副主任林紅在講座中解釋:頸椎病又叫“頸椎綜合征”,是由于頸椎間盤、頸椎的骨關節、相關的肌肉、韌帶筋膜發生了退行性改變或者是繼發性改變,壓迫或刺激到周圍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甚至是血管等組織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綜合癥候群。
頸椎病也分類型,具體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以及混合型等。這其中,神經根型最常見,開始多為頸肩痛,逐漸加重并向上肢放射,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或突然牽撞患肢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皮膚可有麻木、發冷等感覺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或動作不靈活,重者可能有肌肉萎縮。
脊髓型頸椎病最嚴重,最先出現癥狀主要是四肢乏力不靈活、腳踩棉花感、行走和持物不穩等,隨著病情加重,甚至可出現癱瘓,通常需要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發生分為內因和外在誘發因素。內因主要是頸椎老化退行性改變、先天椎管狹窄、畸形等。外在誘發因素主要是姿勢不當、疲勞、受涼、外傷、情緒不佳等。
林紅說,對不少患病的“上班族”來說,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姿勢不正確。職場低頭族每天使用電腦、手機等,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長此以往導致頸椎間盤、小關節及相關的韌帶筋膜慢性損傷老化退變,出現骨質增生、椎管狹窄、椎間盤突出等變化,而頸部受涼和情緒不佳則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張痛,從而繼發—系列癥狀導致頸椎病。
一旦發現頸椎病,也不可掉以輕心。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手術治療兩種。超過80%的頸椎病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得到控制和緩解。但“上醫治未病”,預防頸椎病更為重要。專家強調,“上班族”預防頸椎病不妨牢記以下原則——
改正不良生活、工作習慣,避免頸肩部慢性損傷。最佳的工作坐姿應保持自然端坐位,調節桌椅之間高度,避免頭頸部過度后仰或前傾、前屈,使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工作約30分鐘應該讓頭頸部左右轉動,轉動時宜輕柔、緩慢,在短時間內重復數次,以達到該方向最大運動范圍為佳。
復旦大學醫學科普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表示,科普可以增強人群對骨健康的知曉率和預防保健意識,提升大眾對脊柱健康的認知。
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副院長史穎弘介紹:中心是助力上海市政府推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三級綜合醫院,在老年相關疾病的科普、診治、示范推廣方面將結合優勢學科群,為患者提供全面和優良的醫療服務。
此次活動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普工作處、上海市衛健委健康促進處指導。
原標題:《昨天是“世界脊柱健康日”,頸椎病不是老年人“專利”,年輕化趨勢正日漸明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