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博山南部山區,農業“空檔期”曾是許多村莊發展道路上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坎。然而,在江北最大的獼猴桃種植基地——源泉鎮,一場關于“一村一業”的創新實踐正改變著這一切。
在麻莊村的西瓜藤蔓間,在岱莊北村的臥牛山田園里,憑借獨特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這兒的百姓卻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
日前,記者走進這些村莊,探尋其破題農業“空檔期”,探索“一村一業”新路徑的妙招。
麻莊村:借勢“一村一業” 再興西瓜產業
5月20日,記者踏入麻莊村的西瓜種植基地,眼前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翠綠的藤蔓纏繞著支架,一個個圓潤飽滿的“麻莊西瓜”藏匿其間,預示著豐收的喜悅即將來臨。村黨總支書記李鵬與村民們穿梭于大棚之間,細心查看西瓜的長勢,臉上洋溢著笑容。
“麻莊西瓜可是咱們村的寶貝,擁有40多年的種植歷史。這里的沙土地,加上淄河水的滋養,種出的西瓜瓤紅皮薄,甜度恰到好處。”李鵬自豪地說。2025年,麻莊村積極響應博山區“一村一業”的發展號召,規模化種植西瓜達10000株,預計年產量將突破2萬斤,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約20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回顧麻莊村“一村一業”的發展歷程,李鵬感慨萬千。過去,麻莊村以獼猴桃種植為主業,但產業結構單一導致發展后勁不足,陷入了“空檔期”。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農田“多掙一季錢”,村“兩委”果斷行動,依托自身的農業基礎,重啟西瓜種植這一傳統優勢項目。在9月份獼猴桃收獲之前,完成西瓜種植、收獲。麻莊村借助已成立的淄博唐槐農業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唐槐樹下”果蔬品牌,探索出了果蔬產業多元化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合作社成立以來,麻莊村不僅深耕西瓜種植,還大膽嘗試,拓展了桃樹、時令蔬菜等多種種植項目,實現了從單一獼猴桃種植到多元化果蔬種植的華麗轉身。通過標準化種植、品牌化運營,麻莊村的果蔬產品迅速打開了市場,贏得了消費者的廣泛好評。近2年來,合作社銷售收入逐年攀升,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進一步堅定了麻莊村走“一村一業”發展道路的決心。
實地調研,記者發現,為了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來采摘,麻莊村在人居環境整治上也下足了功夫。通過“見縫插綠”、清理垃圾、修繕水渠等一系列舉措,打造了干凈整潔、美麗宜居的鄉村新風貌。如今,地處源泉獼猴桃核心產區的麻莊村,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岱莊北村:依托田園綜合體,破題“空檔期”
5月20日,記者來到岱莊北村,在臥牛山的一處大棚內,偶遇了正與村民們忙碌采摘的“選調生”李鈺。李鈺興奮地介紹,這座大棚是2025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堅持無公害化種植,讓每一顆果實都飽含自然之味,吸引了眾多市民慕名而來。“僅今天上午,黃瓜就采摘了300多斤。”
岱莊北村,這個坐落于岳陽山西麓、臥牛山懷抱中的小村落,曾面臨年輕勞動力外流、村莊老齡化加劇的挑戰。
回溯至2019年,岱莊北村以前瞻性的眼光,成立了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巧妙融合了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迅速成為多所高校學生的實踐熱土,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萬人次。然而,疫情的突如其來讓這份繁榮暫時按下了暫停鍵。
疫情過后,除節假日外,項目基本處于無人狀態。面對困境,岱莊北村沒有退縮,而是迅速調整戰略,依托臥牛山田園綜合體項目,上馬大棚種植,通過采摘破解鄉村文旅、研學游、獼猴桃種植的空檔期,拉動村集體增收,找到了以農業產業實現增收的“秘訣”。
記者現場看到,如今,田園綜合體已蔚然成景,石海奇觀、音樂噴泉、垂釣中心等景點星羅棋布,構成了一幅集旅游觀光、登山探險、有機采摘于一體的鄉村新時代畫卷。
“眼下,我們村的研學基地已煥發新生,圍繞‘研、學、用’三大核心,精心設計了紅色研學、音樂課堂等特色課程,重燃了游客與學子的熱情。”岱莊北村黨總支書記許茂孝自信滿滿地說:“下一步,岱莊北村將以臥牛山田園綜合體為基石,不斷探索‘一村一業’發展的新路徑,為當地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四化引領”,獼猴桃產區蹚出“一村一業”新路徑
麻莊村與岱莊北村在農業“空檔期”上的破題,只是源泉鎮“一村一業”轉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源泉鎮系統謀劃、創新實踐,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并總結出寶貴經驗。
2024年,源泉鎮依托81個“一村一業”項目,總投資747.5萬元,流轉土地563.25畝,預期收益達464.6萬元。這些項目形成了三大發展支柱:集中發展農業優勢項目,如東崮山糧食種植加工、南崮山南村豆腐深加工等,提升農業附加值;全面梳理盤活閑置資源,像五村聯合種植山農酥梨、黃臺村發展生態農家樂,讓資源重煥生機;強化鎮域品牌矩陣建設,“硒望源泉”公用品牌及多個村級品牌崛起,提升農產品市場口碑。
2025年,源泉鎮進而以“四化”為引領,統籌實施42個特色產業項目,涵蓋六大領域,流轉土地134畝,帶動就業200人,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一方面突出示范引領,通過“對標振興”實踐機制,村書記跨鎮域考察學習,簽訂獼猴桃標準化訂單,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另一方面搭建跨村聯動機制,“五村聯盟”“六村協同”等模式實現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形成“一果一藥”等特色產業格局;此外,還探索資源利用新途徑,如源北村“冷庫經濟 + 光伏經濟”雙引擎、麻莊村“棚頂發電、棚下種植”農光互補體系,展現“一地兩用、立體開發”的智慧。
通過一系列舉措,源泉鎮成功破題農業“空檔期”,探索出“一村一業”發展新路徑。這種發展模式,不僅讓各村找到了適合自身的產業方向,實現了從分散經營到抱團發展的轉變,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姜濤 通訊員劉亞琳 孫建超 高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