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號宋
如果你問一位用車多年的老司機,汽車上有哪些反人類設計?大概率他會列出一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功能或布局:隱藏式門把手、換擋邏輯、車機菜單深到離譜的操作路徑、座椅角度難受得讓人腰酸背痛……
這些常被吐槽的設計,真的是設計師腦子進水嗎?其實,汽車上的反人類設計,大致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確實為了視覺效果、營銷噱頭或成本壓縮而妥協的用戶體驗黑洞;第二類則是看似反直覺,實則背后有明確的工程邏輯或行業規范。
不合理派:看著炫,真用起來就抓狂
隱藏式門把手
這個設計算是新勢力車型的集體沉迷對象,看著不僅酷,而且還能節能降耗呢。一項數據表明,風阻系數僅降低了0.003Cd,每降低0.001Cd的風阻可大約降低0.05~0.06度電(百公里耗電量)。
但這么算下來,百公里才節約0.15~0.18度電,都不夠吹會兒暖風的。而且,為此我們得忍受冬天手凍得發麻按不出來、自動彈出故障率高、緊急逃生受阻等問題。
所以這項設計怎么看都是:不是為了讓你用得更好,而是為了讓車看起來高級一點。
取消物理按鍵
汽車內飾取消物理按鍵是大趨勢,很多新能源車取消了物理按鍵,全部靠中控大屏或觸控面板操作。開車想調個風量,得點亮屏幕、滑動選項,還得忍著延遲,這些對駕駛安全其實是個隱患。
所以我想問了:“按鍵就不能是按的嗎?”
中控取消按鍵是為了提升中控臺的簡潔性,姑且算情有可原。但把座椅記憶藏到了中控系統菜單里就不能理解了,每次上車換駕駛人,你得點開設置,找到座椅選項,再調位置。體驗直接倒退10年。
更讓人意外的,外飾件也開始跟風。原來電尾門旁邊都有一個物理“關閉”按鈕,現在為了高級,直接取消,想關門要靠遙控器或者踢腿感應,碰上感應失敗的時候你就明白了。遇到不靈的時候,換著腿掃賊尷尬,路過的人還以為你是啥東西掉到別人車底了呢。
合理派:看不懂,不等于它錯了
R擋在前,D擋在后
最近有博主提比亞迪換擋邏輯不對——R倒擋在前,D前進檔在后,不符合汽車的運動方向嘛。
其實這是從AT變速箱時代就約定俗成的邏輯,并不反人類。R擋在前,是因為它和P擋挨得近,方便停車后切換。D擋靠后,更接近“前進”這個動作的直覺下壓,熟悉之后其實非常順手。
而且換個角度說,這種逆邏輯的操作也是在你提醒你“是不是做對了”,就好比煤氣罐的防誤觸設計——得逆時針才能擰緊,和傳統螺栓順時針擰緊方式不同。
后排座椅角度略翹
很多人坐進車里,尤其是一些中型轎車或者SUV的后排時,會下意識吐槽一句:“后排坐著有點窩啊”。尤其是大腿根部不貼實座椅,感覺像懸空。
看上去像是個沒設計好的反人類細節,但你如果真把座椅做到平趟,體驗反而會更糟。
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舒適與安全的平衡設計。后排座椅翹起的設計,有個術語叫“坐墊抬角”或“翹角”。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承托人體大腿,分散臀部和大腿根部的壓力,尤其是長途乘坐時,更能減緩血液循環不暢的問題,降低疲勞感。
再說安全,這個翹角設計并不是簡單靠泡沫填出來的,而是在結構上加了一塊叫“防下潛擋板”的金屬骨架。這玩意看不見,但很關鍵。在車輛發生追尾或前向碰撞時,乘員身體會因為慣性往前沖。
雖然安全帶能拉住你,但如果座椅過于平坦,人在慣性下很容易從座椅上滑下來——這叫“下潛”,人一旦下潛,安全帶就不再卡在胸口位置,而可能勒到頸部甚至下巴,造成嚴重傷害。
而后排座椅稍微翹起的設計,能形成一種坡度反力,防止人在碰撞中下滑,和安全帶形成配合,保護住骨盆和胸廓。這背后其實是整套乘員保護系統中的一環,只不過不像氣囊、安全帶那樣顯眼,所以經常被誤會。
A柱取消了“金魚眼”視野
其實上世紀(參數丨圖片)五六十年代的汽車A柱也就幾根手指粗細,堪稱金魚眼視角。但現代汽車就沒有這么爽了,A柱盲區一直是各種事故的導火索。
但這其實是個典型的工程優先的合理設計。從碰撞安全角度講,A柱的結構強度對車輛頂部抗壓能力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翻滾或正面偏置碰撞中,A柱要承擔主駕側的潰縮與能量吸收任務。如果再在這里開個窗,強度就會被削弱。尤其是新能源平臺上電池艙與白車身一體化后,對碰撞能量傳遞路徑要求更高,A柱粗壯化已經成了共識。
隨著車輛智能化水平提升,A柱盲區的問題也正在通過電子手段來解決。比如現在很多車型在A柱處集成攝像頭或毫米波雷達,配合盲區影像與AR-HUD進行實時信息補充,甚至在高階智駕模式下,駕駛員都不再需要看見,而是感知得到。
所以,看似粗暴地砍掉了“金魚眼”,其實是結構安全、智能補償、用戶習慣多方權衡后的結果。這不一定讓視野變好,但能讓全車人在關鍵時刻更安全。
車窗自動升降延遲設計
“我就想把窗戶升上去,為什么還要卡頓個一兩秒?”——類似的吐槽在很多車主社群里都出現過,尤其是體驗了早期車型“咔噠一下直接響應”的人,會覺得現在這種反應延遲顯得拖沓、不利索。
但實際這是出于安全考量的必要反應時間。
從工程師角度看,這屬于寧可慢一點,也不出事的策略。尤其在兒童、寵物車主群體越來越多的背景下,車窗防夾保護甚至被寫入了部分國家或地區的強制安全法規。
智能化以后
“反人類”是多了,還是少了?
智能化讓車的可玩性和交互能力大大提升,但也帶來了新一輪的人機界面混亂。早期的智能座艙大量照搬手機App邏輯,卻忽略了駕駛時的使用場景。屏幕再大、語音再炫,都代替不了一個順手的物理旋鈕。
“反人類設計”這個詞常被拿來吐槽,但其實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設計背后,藏著工程上的邏輯和對安全、成本、法規的多重權衡。有些東西你第一眼覺得別扭,可能是在為一次極端事故提供保護;有些黑科技你以為是進步,實際是在繞用戶操作體驗兜圈子。技術從來不是越復雜越好,真正聰明的設計,是把復雜留給工程師,把簡單留給用戶。
好在,現在市場反饋越來越快,真正不好用的噱頭設計逐漸在退場。比如隱藏門把手,越來越多車企開始改為“半隱藏”方案;大屏控空調,也開始恢復一部分常用按鍵——行業逐漸認識到,智能和人性不能對立。
總結
判斷一個設計到底是不是反人類,不能只靠感覺,更要看它是否真正理解“人”。如果設計僅僅是為了炫技,忽略了日常使用的邏輯和細節,那不管理念多先鋒,體驗多智能,最后都會在市場的回響中被打回原形。而那些藏在細節中、安靜地提升安全性、舒適性、易用性的設計,哪怕不被宣傳,也終將被用戶認可。
與其說“反人類設計”有沒有意義,不如說設計能不能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落地。技術永遠向前走,但方向感,始終得留給人來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