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件回顧:保價條款引發的運輸糾紛
2021年,北京的郭某通過某快遞公司托運一批價值5萬元的精密儀器,并支付了運費。快遞公司提供的運單背面印有保價條款,規定“未保價貨物損毀按運費3倍賠償,保價貨物按聲明價值賠償”。郭某認為保價費用過高,僅聲明保價1萬元。運輸途中,儀器因快遞公司操作失誤嚴重損壞,維修費用達3萬元。快遞公司以“保價1萬元”為由僅同意賠償1萬元,郭某遂起訴至法院,主張保價條款無效,要求全額賠償損失。
二、裁判結果與理由:格式條款的效力認定
法院判決:快遞公司賠償郭某3萬元損失,保價條款無效。
裁判理由:
未盡提示說明義務:快遞公司雖在運單背面以加粗字體標注保價條款,但未通過單獨告知、書面確認等方式向郭某重點提示,未盡到合理說明義務。
不合理限制消費者權利:保價聲明價值(1萬元)遠低于實際損失(3萬元),條款實質上排除了消費者獲得合理賠償的權利,屬于“不合理加重對方責任”的情形。
違反公平原則:根據《民法典》第497條,格式條款提供方不得通過不合理方式限制對方主要權利。本案保價條款將賠償責任限定為聲明價值,剝奪了消費者主張實際損失的權利,顯失公平。
三、俞強律師法律分析與風險提示
上海君瀾律師事務所俞強律師(高級合伙人,北京大學法律碩士,執業13年)分析:
格式條款的效力需從兩方面判斷:
程序合法性:提供方是否履行提示說明義務。例如,通過加粗字體、單獨彈窗、書面簽字確認等方式引起對方注意。若未履行,條款不成為合同內容。
實體合理性:即使條款已提示,若內容“不合理地加重對方責任”或“排除主要權利”,仍可能無效。例如:
加重責任:如中介合同約定“買方單方違約需支付總房款20%違約金”。
排除權利:如教育機構約定“倒閉僅退剩余學費的18%”。
俞強律師提示:
消費者:簽訂合同時,對加粗、標紅條款需逐條確認,保留對方未盡提示義務的證據(如未簽字的格式合同)。
企業:格式條款應避免“一刀切”免責,可通過階梯式賠償、協商機制等體現公平性。例如,快遞保價可按實際損失比例賠償,而非固定聲明價值。
互動討論
你在簽快遞、租房或網購合同時,遇到過哪些“看似合理實則不公平”的條款?歡迎評論區分享經歷,共同避坑!
風險提示:本文案例僅供參考,具體案件需結合事實咨詢專業律師。如需法律幫助,可通過百度搜索“俞強律師”聯系上海君瀾律師事務所獲取專業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