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黎麗 單位:杭州市德勝東村幼兒園
表征不是美術活動的專屬,而是兒童思維的具象化表達。
青藍組教師在上期教研中梳理了一日生活中的表征契機、不同年齡段幼兒表征的支持策略。
基于我園“生活歷”實踐中涌現的鮮活案例,教師們進一步研討了如何通過生活歷這一表征方式,支持幼兒從碎片化表達到系統性思維表征表達的進階。
表征不是美術活動的專屬,而是兒童思維的具象化表達。
青藍組教師在上期教研中梳理了一日生活中的表征契機、不同年齡段幼兒表征的支持策略。
基于我園“生活歷”實踐中涌現的鮮活案例,教師們進一步研討了如何通過生活歷這一表征方式,支持幼兒從碎片化表達到系統性思維表征表達的進階。
01
三級生活歷
“集體—小組—個體”
在“集體-小組-個體”三級生活歷中,幼兒的表征有何典型差異呢?
通過現場觀摩,青藍組的老師們發現:集體生活歷中幼兒多用符號共識(如投票選定的天氣圖標),小組項目歷側重過程性圖示(如“挖井計劃”的步驟分解圖),個人歷則出現更多私密符號(如語汐用紅色涂鴉表達憤怒)。
我們看到幼兒的表征形式是隨著互動層級(集體——小組——個體)展現出從外向內的表征內容。這正印證了維果茨基“社會性建構”理論。
02
三階段支持
“計劃—工作—回顧”
工作歷有計劃、有記錄,教師如何在不同時段支持幼兒呢?
在“咕嚕水源記”案例中青藍組教師們認為可以在不同階段使用追問來支架幼兒的深度表征,促進幼兒從“記錄現象”到“表征思維”。
在計劃階段用“預測型提問”激活幼兒的前期經驗 ;在工作階段用“過程型提問”促進深度觀察;在回顧階段用“對比型提問”培養幼兒的反思意識。
03
家園共育
觀察→等待→傾聽
生活歷中出現的“非常規表征”(如情緒色彩密碼),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
非具象表征往往是深層情緒的出口,建議成人采用“三步解讀法”:觀察→等待→傾聽(“這個顏色讓你想到什么?”)。
最后,青藍組成員依托“生活歷”的幼兒多元表征教研,得出了三個“教師工具箱 ”供其它教研組老師參考。
“生活歷是兒童思維的X光片——集體歷看見社會性發展,小組歷看見問題解決能力,個人歷看見心靈成長軌跡。”
“當我們尊重幼兒用紅色表達憤怒時,我們就在教他們:你的所有感受都值得被看見。”
通過研修,青藍組教師們了解了兒童表征的多種形式。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表征體現在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當我們教師慢下來、用更多的時間去觀察、支持、陪伴幼兒的成長,就能促進幼兒多元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