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趙勇生 通訊員 肖鄧華/文圖
5月22日上午,南陽理工學院第十一屆枇杷文化節在法治廣場開幕,校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董豪和千余名師生共同開啟這場連續舉辦十一年,融合自然、文化與創意的校園盛會。
本屆文化節圍繞“采摘、創作、互動”三大核心展開,設置三大主題板塊。在枇杷采摘儀式上,在后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引導下,師生分組前往老校區教學樓、行政樓、毓秀園及東南校區齊賢廣場、圖書館等十余處枇杷種植區,體驗“輕摘輕放”的采摘樂趣。在法治廣場,張仲景國醫國藥學院師生以枇杷葉、果實為原料,現場展示中醫藥美食和文化創意產品制作,包括枇杷養生湯飲、枇杷沙拉、枇杷葉書簽DIY、創意畫等,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美學巧妙結合。同時,健康生活有獎問答、義診等趣味活動穿插其間,現場歡聲笑語不斷,充分展現了校園文化的活力與創新。
南陽理工學院枇杷樹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本世紀初。自2000年起,學校便在西北校區陸續栽種枇杷樹,經過數年精心養護,形成如今遍布教學樓、行政樓及毓秀園等區域的160余棵枇杷林。2004年至2008年,學校在東南校區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使校園枇杷總數達到510余棵,成為校園生態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枇杷樹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更承載著學?!吧鷳B育人”的教育理念。
“枇杷文化節不僅是校園生態建設的成果展示,更是傳承勞動精神、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從2000年種下第一棵枇杷樹至今,我們見證了這片果林的成長,也希望師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自然饋贈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合。”董豪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南陽理工學院長期堅持“生態校園”建設理念。后勤服務中心校園美化與維護科負責人介紹,校內枇杷樹由專人按季節進行精細化養護,春季疏花、夏季疏果、秋冬施肥,確保果樹健康生長。此次文化節采摘的果實均達到成熟標準,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又為師生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教育實踐平臺。
董豪表示,未來,學校將繼續挖掘校園特色資源,深化“勞動教育+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育人模式,打造更多兼具教育意義與人文情懷的品牌活動,讓枇杷文化的芬芳浸潤更多學子的青春記憶。
【編審:趙勇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