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科普博主在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珍稀植物桫欏群落。經當?shù)亓植莶块T初步調查,確定這個群落的桫欏植株超過3000株,規(guī)模較為龐大,為區(qū)域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樣本,具有極高的生態(tài)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桫欏,又稱樹蕨,與恐龍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志,也曾經是恐龍的食物。作為現(xiàn)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科學界稱它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變的“活化石”。
開屏新聞記者跟隨林草部門工作人員來到位于寧洱縣德安鄉(xiāng)石中村海拔15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這里樹高林密、蒼藤纏繞、人跡罕至。當時,科普博主周保林就是在這片原始森林的外圍發(fā)現(xiàn)了桫欏。
“那天我們過來這邊拍視頻,拍著拍著就來到了這片桫欏林的外圍。我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過桫欏,發(fā)現(xiàn)這里高大的蕨類植物有點像它,于是我就聯(lián)系了林草部門過來看。”周保林說。
沿著原始森林溯溪流而上,每隔一小段距離,就能看到高1至3米的桫欏,它們或在溪邊,或在山間溝谷的兩側生長;有的集中分布,有的則呈距離幾米到幾十米不等的散狀分布。用無人機從高空移動拍攝看,桫欏的身影時隱時現(xiàn),點綴在密林之間。
“經過鑒定,這些蕨類植物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桫欏。”寧洱縣德安鄉(xiāng)農業(yè)農村發(fā)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學良說,通過初步調查,這個群落的桫欏分布比較零散,分布密度較小,但分布范圍比較廣,初步估計整個群落的桫欏超過3000株。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桫欏群落的分布面積達200余畝,顯著特點是高大的桫欏大多分布在山間溝谷的山腰上,沿著溪流分布的主要是一些尚且矮小的桫欏,這與桫欏獨特的孢子繁殖方式密切相關。生長在葉片背后的桫欏孢子,成熟后會掉落,并借助風力和水流進行傳播,因此溪流邊常常成為小桫欏們聚集生長的地方。不過,工作人員還表示,雖然桫欏的孢子數(shù)量大,但其繁殖成功率極低,加之植株生長速度慢,任何一株不起眼的小桫欏,其生長年限都可能達到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保護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下一步,寧洱縣林草部門將為這個桫欏群落劃定保護范圍,建立生態(tài)監(jiān)測點,定期開展種群動態(tài)評估,完善保護方案,嚴防盜采盜伐行為,保護好這片“遠古綠洲”。
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通訊員 陶平 楊廷榮 楊健宏 李執(zhí) 攝影報道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呂世成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