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正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和強度沖擊著各個產業領域。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氣候危機的破壞性影響創下歷史新高,熱浪、洪水和風暴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進入2025年,這種異常氣候態勢持續加劇:國內氣溫呈現劇烈波動,降水模式顯著改變;國際范圍內,野火、干旱與洪澇災害交替肆虐。
作為典型“靠天吃飯”的農業產業,葡萄酒產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氣候挑戰。蓬萊產區作為中國重要的葡萄酒生產基地,其發展軌跡生動詮釋了氣候變化對產業帶來的深刻影響。在這場與自然的對話中,葡萄酒產業將如何轉型?又將如何重塑與氣候的關系?
帶著這些問題,《華夏酒報》記者深入蓬萊產區,與多位酒莊負責人、總釀酒師、技術總監展開深度對話,探尋從被動“看天臉色”到主動“與天對話”的產業轉型之路。
君頂酒莊有限公司總釀酒師、總工程師 邵學東
今年春季,相對干旱和突如其來的倒春寒天氣,對葡萄早熟品種造成了明顯影響。比如,霞多麗、貴人香等品種的發芽率不是特別整齊,尤其是地勢低洼處的葡萄園,受凍害抑制更為顯著。初步預估,葡萄早熟品種會有一定程度的減產,但總體而言,今年仍可算是一個正常年份。
我們產區面臨的氣候挑戰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春季的主要困擾來自干旱和偶發的冰雹,所幸冰雹頻率遠低于京津冀地區。真正的考驗往往出現在八九月份,這個時期的強降雨最令人擔憂。過去三年間,曾出現過年降雨量過高的極端情況。這種雨熱同期的天氣極易引發真菌性病害,往往迫使酒莊面臨兩難選擇:要么冒險搶收,要么承受病害果激增帶來的減產損失。
為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已建立起多層次的應對體系。在政策層面,蓬萊產區設立了專項資金,支持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協同攻關雨熱同期引發的病害防治難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從產業發展的長遠角度看,我們正著力選育更具抗病性和抗逆性的新品種,通過增強葡萄自身抗體,來克服天氣自然災害頻繁的情況。
實際上,這項工作君頂酒莊早在四五年前就已啟動,包括引進國外抗性品種以及開展品種間雜交育種。一旦成功,不僅能夠顯著提升葡萄園的抗災能力,還將對我們的產區乃至中國葡萄酒產業的特色化和個性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有望成為我國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不過,新品種選育絕非易事。葡萄育種具有其特殊性,每年僅有一個生長周期,往往需要耗費數年時間才能驗證一個育種方向的可行性。
加之我國葡萄酒產業規模有限,相關科研投入相對不足,特別是與鮮食葡萄相比,釀酒葡萄的研發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這更加凸顯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性,需要各方持之以恒地投入與努力。
安諾酒莊總經理 李順慶
近年來,氣候變化對葡萄種植的影響日益凸顯。以我們酒莊為例,可以明顯觀察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首先,降水的改變帶來了嚴峻挑戰,且降水高峰期與葡萄成熟期重合。這種變化導致葡萄病害發生率較往年有提升,真菌性病害的防控壓力倍增。
其次,春季風力的增強對葡萄生長造成了直接影響。在葡萄萌芽和抽條的關鍵物候期,持續的大風天氣導致新生嫩枝出現不同程度的機械損傷,這不僅影響當年產量,更可能對樹勢造成長遠影響。
第三,氣溫的劇烈波動打亂了葡萄的正常生長節奏。我們的物候觀測數據顯示,今年葡萄各生育期普遍較去年推遲3-4天,這種不穩定的溫度變化,使得葡萄的品質管理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正在多管齊下積極應對:重點篩選和培育具有抗病、抗旱、抗凍特性的新品種。例如,小芒森這個傳統用于甜酒釀造的品種,經過管理方式的調整,現在已成功轉型為干白葡萄酒原料,并展現出獨特的風格特點;再就是栽培技術創新,酒莊正在嘗試小棚避雨栽培技術,計劃對每個葡萄品種選取部分進行套袋處理,以增強避雨效果。
中國葡萄酒產業在品種選擇上正面臨同質化挑戰。目前,各產區種植的葡萄品種呈現高度趨同的特征,主流品種覆蓋率超過90%。雖然個別產區保留了一些地方特色品種,但整體而言,品種結構的差異化程度仍然不足。這種狀況與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比國際經驗,成熟的葡萄酒產區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品種法定體系,能夠確保品種選擇與當地風土的完美契合。反觀國內,我們在品種適栽性研究方面,確實存在明顯的滯后性。以蓬萊產區為例,通過多年的栽培實踐,我們發現,馬瑟蘭、小味兒多、小芒森等品種展現出良好的適應性,但這僅僅是品種優化工作的起點。
要實現中國葡萄酒產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系統化的品種篩選機制。這需要構建多方協作的創新體系:國際合作方面,與全球領先的苗木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引進優質種質資源;國內協同方面,整合種植資源圃、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政策支持方面,期待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建立產區品種規劃和技術標準體系。
瓏岱酒莊技術總監 張鵬
極端天氣在農業中始終是一種潛在風險,但并非每年都會發生。正如加州不會每年遭遇大火,山東也不會每年面臨暴雨一樣。總體來說,丘山山谷受極端天氣影響的概率相對較低。然而,風險始終存在,這也是農業生產中常說的“靠天吃飯”——我們期盼風調雨順,但同時也要做好科學應對。
今年春季,我們觀察到少量葡萄枝條出現凍害,主要影響赤霞珠、馬瑟蘭等抗寒性較弱的品種。這些凍害源于去年冬季局部地區的低溫,尤其在地勢低洼的地塊,冷空氣容易滯留,加劇凍害風險。為此,我們采取了一些防護措施:秋季提前清理園區周邊的灌木、雜草和落葉,增強空氣流通,避免冷空氣堆積;冬季對葡萄樹進行“埋腳”處理,將砧木嫁接口和結穗部位覆蓋,減少低溫傷害。
相比凍害,目前春季干旱是丘山山谷面臨最主要的挑戰。例如,2024年11月至2025年4月,天氣降水明顯偏少,這對葡萄萌芽和早期營養生長造成一定壓力。為應對這一情況,我們根據不同地塊的土壤特性,在葡萄展葉期(第三、四片葉展開時)實施滴灌。
由于我們當地的氣候特點,在夏季,會遭遇一定強度和頻率的降雨,同時伴隨著不穩定的氣候特征。我們在葡萄園建設之初,就進行了系統性規劃:
在土地整理階段,特別注重排水設施的布局,同時,充分利用丘山山谷天然的土壤排水優勢,有效降低了降水對葡萄生理生長的影響;在種植規劃方面,根據不同的地形位置,搭配適宜的土壤結構和砧木品種。這種因地制宜的種植方案,有效提升了葡萄園抵御極端天氣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瓏岱酒莊的葡萄園采用梯田式布局,各層梯田之間保持合理的高度差,這種設計既有利于排水,又便于田間管理。
為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我們也建立了多重防護體系。一方面是預防性措施,定期維護園區周邊植被,保持生態平衡,并完善排水系統建設;另一方面,每年購買農業保險,確保在極端天氣發生后能夠獲得及時賠付。
瀾岳酒莊副總經理 馮家琪
蓬萊產區獨特的丘陵地貌賦予了葡萄種植天然的坡度優勢,卻也帶來了水土保持的獨特挑戰。瀾岳酒莊所處的渤海灣沿岸罕見的黃土海蝕崖地貌,在夏季強降雨時面臨著類似勃艮第產區的困擾——看似輕微的幾毫米降水,在20畝坡地上就能形成近百噸的徑流沖擊。
針對特殊風土條件,我們構建了智能化農業生態系統:葡萄園采用智能滴灌系統精準供水,全山鋪設立體排水網絡形成三級防護。具體而言,在葡萄園上方建設兩條具備兩級防水設計的山地防火道,有效攔截山頂徑流;每層梯田設置雨篦子與暗渠系統,將降水有序導入山下水庫或直接排放入海;同時在邊坡處修筑生態擋土墻,葡萄園周邊建設毛石擋墻,形成立體防護體系。
令人欣喜的是,蓬萊產區的經營理念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從張裕、長城等龍頭企業到各精品酒莊,已匯聚一批兼具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的技術團隊。更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酒莊經營者認識到葡萄園才是核心競爭力,甚至甘愿暫緩酒莊建設,也要將葡萄園管理做到極致。
雖然蓬萊產區酒莊分布相對分散,但每家都在探索特色發展路徑。這里的風土上限極高,在理想年份完全具備釀造世界級佳釀的潛力。基于土壤與氣候數據建模,我們已引進培育20余個白葡萄品種及品系,力求精準詮釋海岸產區的風土特質。應對極端天氣雖是全球產區的共同課題,但蓬萊葡萄酒人的專業精神與創新實踐,正在將自然挑戰轉化為品質突破的契機。
編輯:閆秀梅
校對:馬越
監制:王玉秋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