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膚利尿通淋的故事
[時珍曰]按虞摶《醫學正傳》云:摶兄年七十,秋間患淋,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賤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時珍按:《圣惠方》治小便不通,用地麥草一大把,水煎服。古方亦常用之。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地膚“苗葉”發明
中文釋義
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明代醫家虞摶在其著作《醫學正傳》中記載的一則地膚草治淋證的故事:
虞摶的兄長七十歲那年,在秋季患上了淋證(小便澀痛不利之癥),持續二十多天,嘗試多種藥物治療均無效果。后來偶然獲得一個民間驗方,取地膚草(即地膚的苗葉)搗碎榨取自然汁液,讓患者服用后,小便隨即通暢,病癥得以痊愈。如此便宜易得的路邊小草居然有如此起死回生之功效,真是難得。今人大都知道地膚子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作用,能治小便不利、淋病,并不知道地膚的苗葉則更偏于通利水道,尤善緩解濕熱淋證之急癥。李時珍不僅引用此例,而且還把宋代《太平圣惠方》收載的用地麥草(即地膚草)水煎服治療小便不利的方劑也列出來,以確認其治療淋證的應用,是古代也常用的方法。
地膚得名
地膚入藥多以其子,名為地膚子,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干燥成熟果實,作為藥物最早以“地膚子”之名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并載其“一名地葵”,《名醫別錄》載“一名地麥”,亦有落帚、掃帚、益明、鴨舌草等名稱。“地膚”二字中,“地”喻其貼近土壤、生于荒野的習性;“膚”則關聯其藥用功效。古人認為皮膚為人體之表,而地膚子擅祛風止癢、清解皮膚濕熱,《神農本草經》載其“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本草綱目》亦強調其“祛風止癢”之功,故以“膚”字點明其主治體表之疾的特性,所以,地膚之名既暗含其生長習性,亦隱喻其藥效特點。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其不同的名字還做了細致解釋:地麥,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鴨舌,因其形似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則老,莖可為帚,故有落帚、掃帚之稱。綜上可見,地膚子的眾多之名融合了形態、功效與文化隱喻,成為中醫藥“名實相應”的典范。
藥用歷史
《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
“地膚子”最早列入《神農本草經》草木上品,書中記載“味苦,寒。主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
《名醫別錄》載:“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
唐代《藥性論》
載:“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癀疾,去熱風,可作湯沐浴。”
明代《滇南本草》
載:“利膀胱小便積熱,洗皮膚之風,療婦人諸經客熱,清利胎熱,濕熱帶下。”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了地膚苗葉的藥用:“煎水日服,治手足煩痛,利小便諸淋。”
清代《玉楸藥解》
載:“療頭目腫痛,狐疝陰頹,腰疼脅痛,血痢,惡瘡。”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
道地產地
地膚子的產地最早明確的記載見于《名醫別錄》:“地膚子生荊州平澤及田野。”荊州為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區,表明早期以長江中游為野生主產區。宋代《本草圖經》進一步描述:“今蜀川、關中近地皆有之。”蜀川即四川盆地,關中涵蓋陜西中部,可見其分布廣。清代《本草崇原》載:“地膚子以齊魯所產者為勝。”齊魯即今山東地區,
地膚適應性極強,耐旱耐瘠,古今皆以北方干燥地區為優。因其氣候干燥、沙質土壤,所產地膚子果實飽滿、色灰綠、藥效佳。現代研究表明,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有效成分(如皂苷、黃酮類)積累,成為地膚子道地核心產區。
現代地膚子以山東菏澤、聊城及河南商丘、河北邢臺等地栽培產量最大。其中山東菏澤因地勢平坦、黃河沖積沙壤土質,所產地膚子顆粒均勻、雜質少,被視為優質產區。河南商丘則因地膚子規模化種植歷史久,加工技藝成熟,干品色澤純正,被多省藥材市場列為“地道貨”。 值得一提的是,江蘇鹽城沿海灘涂近年通過生態種植模式,利用鹽堿地發展地膚子產業,其果實因獨特生境富含礦物質成分,逐漸形成“鹽地地膚”特色品種。然傳統仍以北方沙壤區所產為尊,《中華本草》明確標明:“(地膚子)主產于江蘇、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銷全國各地。”
常見偽品的區分
地膚子臨床療效顯著,應用范圍廣,因而在全國各地有不少的代用品和混偽品,它們的性味功效與應用均與地膚子不同,應注意區別使用。
地膚子正品來源和性狀
地膚子為藜科植物地膚的干燥成熟果實。
其性狀為
呈扁球狀五角星形,直徑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綠色或淺棕色,周圍具膜質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點狀果梗痕及放射狀脈紋5~10條;剝離花被,可見膜質果皮,半透明。種子扁卵形,約1mm,黑色。氣微,味微苦。
常見偽品的來源和性狀
灰菜子
為藜科植物藜的干燥胞果,在華東以及湖南、湖北、貴州、山東等地以作地膚子使用。其性狀為:呈鈍三角球形,稍壓扁,徑約1毫米;草綠色至暗綠色,花被緊抱果實,周圍無膜質小翅,基部有短果柄,隆線5條。種子扁平圓球形,有黑色光澤,上有放射狀排列的線狀花紋。氣微,味微苦。
崗松子
為桃金娘科植物崗松的干燥果實,產于華南及福建、江西,其干燥成熟果實曾在廣西誤作地膚子藥用。其性狀為:呈鐘形,有小果柄,萼筒直徑約2毫米。下部為黃綠色或綠褐色,上部為紅棕色,頂部也有5個裂片。但向內卷;萼筒內蒴果己開裂,子房3室,中心有一個細長的宿存花柱。種子往往會脫落,可見種子多數,細小,扁平圓形,紅黃色。在放大鏡下,圓筒表面有許多小斑點,是油性腺體;質堅硬脆,用手搓之帶有特殊香氣,味苦澀而又略帶辛辣味。
木樨子
為豆科植物草木樨的干燥果實,產于全國各地,其干燥成熟果實曾在四川、云南等地誤作地膚子藥用。其性狀為:莢果呈倒卵形,扁平,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表面灰褐色,具網狀花紋。頂端漸尖,呈鳥嘴狀,基部常宿存有杯狀花萼,有5片披針形的裂片。莢果不開裂,內有1粒淺棕色種子,卵圓形。氣微,味微苦。
茺蔚子
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干燥成熟果實 在部分地區混入地膚子應用。其性狀為:呈三棱形,長2~3mm,寬約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點,一端稍寬,平截狀,另一端漸窄而鈍尖。果皮薄,子葉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
藥膳食療
地膚子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材,民間也有用其制作藥膳食療品的習俗,具有多種食療品應用,這些藥膳展示了地膚子在中醫食療和臨床治療中的多樣化應用。在使用地膚子藥膳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病情,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地膚冬瓜湯
用料組成
地膚子50克,冬瓜500克,花椒、鹽、蔥、姜各適量。
制服法
將冬瓜洗凈,切成方塊,地膚子布包,加水適量,共煮至瓜熟,加少許鹽、姜、蔥、花椒(以輕淡為佳),取出藥包,即可食用。用法 吃瓜喝湯,每日1次
功效應用
有清熱祛濕作用,用于濕熱為患之女性陰瘙的輔助治療
地黃綠豆粥
用料組成
地膚子,黃連各10克,綠豆,金銀花各5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制服法
地膚子,黃連,金銀花洗凈,水煎取汁,綠豆洗凈后浸泡半天,粳米淘洗干凈,將藥汁與粳米,綠豆一同煮粥,待粥熟爛后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應用
清熱祛濕消炎,用于急性乳腺炎的輔助治療。
地膚子飲
用料組成
地膚子20克,生地50克,蒲公英50克,白蘚皮20克,當歸20克,丹參25克,三棱15克,莪術15克,苦參30克,僵蠶15克,干蟾皮15克,百部15克,白糖30克。
制服法
以上藥物洗干凈,放入燉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煎者25分鐘,停火,過濾,留汁液,加入白糖攪勻即成。
功效應用
清熱,解毒,消腫。對扁平疣患者飲用尤佳
地膚子蒸魚
用料組成
海魚500克,海帶絲50克,地膚子10克,陳皮5克,蔥、姜、鹽、醬油、味精、淀粉及水各適量。
制服法
海魚洗凈后斜劃數刀,用少許鹽涂抹;海帶絲、陳皮洗凈;地膚子加清水小火煎煮30分鐘,過濾取藥液,再加水煎煮20分鐘,合并藥液;蔥切碎,姜切絲;將藥液、海帶絲、陳皮、鹽、醬油放入砂鍋中,加水淀粉勾芡;將腌好的魚放入蒸碗中,加入濃湯、蔥花、姜絲,大火蒸熟即可,食魚喝湯。
功效應用
清熱利濕、祛風止癢,適用于風疹、濕疹、皮膚瘙癢者食用。
五子豬腰子湯
用料組成
豬腰子1個,地膚子10克,蒺藜子10克,覆盆子10克,車前子10克,菟絲子10克。
制服法
豬腰子洗凈切片,姜洗凈切絲,蔥洗凈切絲;藥材洗凈放入綿布袋內;砂鍋中加水煎汁,撈起棉布袋丟棄;轉小火,放入豬腰子、姜絲、蔥絲煮至熟,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應用
益腎固精、提升情趣指數,適合腎虛陽痿、早泄滑精、腰酸脹痛等病癥者食用。
綜合利用
地膚子,這種曾經遍布田間地頭的“野草”,它既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的良藥,也是可作為菜蔬食用的野菜,還可制成掃帚用品以及用于庭院美化的盆景,真可謂“一草多用”,今天已成為藥材市場和景觀綠化市場廣受歡迎的“香餑餑”。
做菜蔬用
地膚的嫩莖葉可涼拌或清炒,口感清爽,是春季餐桌上的“綠色寶藏”。人們常常采摘其嫩葉食用,或是將其曬干后泡茶飲用,不僅口感獨特,還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做掃帚
地膚果實成熟采收后,其老株可制作掃帚。
做庭院綠化
地膚植株高度介于50至100厘米之間,根部略呈紡錘形,莖部直立,葉片為披針形平面狀。花朵為兩性或雌性,它們共同組成了疏穗狀圓錐狀的花序。花被近似球形,顏色淡綠。可制作成盆景或直接種植在庭院里有美化環境的作用。特便是地膚的紅葉品種(紅葉地膚)更是園林綠化的熱門選擇,秋葉變紅可持續數月,景觀效果顯著。
地膚其他部位藥用
①地膚苗
性味苦寒,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利尿通淋,是治療多種病癥的良藥。對于赤白痢、泄瀉、熱淋以及皮膚風熱赤腫等癥,此外,地膚的苗葉,尚有清表之力,使其在治療感冒、發熱等表證方面也頗有成效。
②地膚根
地膚根,雖然其藥用文獻相對較少,但據報道,民間有用地膚根來治療糖尿病并預防糖尿病腎病的實踐。
藥用功效
地膚子性寒,味苦,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祛風止癢的功效。傳統用于濕熱淋證、小便不利、皮膚濕疹瘙癢、風疹、濕瘡等癥。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皂苷類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過敏作用,常用于泌尿系感染、皮膚過敏性疾病(如蕁麻疹、濕疹)、陰道炎等。
配伍應用
1. 地膚子配通草
地膚子、通草性皆苦寒,均有清利濕熱,利尿通淋之功,二藥配伍,相須為用,治療淋病尿頻熱痛,小便不利有較好療效。
2. 地膚子配白鮮皮
地膚子歸膀胱經,功能清熱止癢,適用于皮膚濕疹搔癢;白鮮皮歸脾胃經,功能清熱解毒,除濕止癢,適用于濕熱瘡癢,或黃水瘡,肌膚濕爛,皮膚搔癢等證,二藥相須為用,相輔相成,治療皮膚濕癢,療效大增,既可內服,又可煎水外洗。
3. 地膚子配黃芩
地膚子補陰,走血分,益陰氣瀉火盛,苦能燥濕,祛大腸濕熱,清利血便。黃芩苦寒,入大腸經,瀉熱燥濕,瀉火解毒,治濕熱瀉痢,二藥相伍,相須為用,相輔相成,共奏清熱止痢之效。
4. 地膚子配生地
地膚子苦寒,清熱瀉火,可用于熱盛之目赤腫痛;生地甘苦寒,亦能清熱瀉火;二藥相伍,地膚子偏于清熱,走而不守,生地偏于養陰生津,守而不走,用治目赤,療效大增。
5. 地膚子配陽起石
一補陰一壯陽,相須為用,陰陽俱補,應用于陽痿有效,《本草綱目》曰:“地膚子與陽起石同服治丈夫陽痿不起補氣益力。”
6. 地膚子配蛇床子
地膚子性寒,蛇床子性溫,二者均有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二者配用,寒溫相宜,其祛風燥濕、殺蟲止癢作用明顯加強。適用于陰部瘙癢、濕瘡濕疹、疥癬等,不論寒熱皆可使用。
7. 地膚子配菊花
地膚子苦寒可清肝瀉火、明目退翳。菊花甘、苦,微寒,有平肝陽,疏散風熱,明目作用,二者配伍同用,對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障有較好療效,能協同作用于眼部,使眼睛紅腫消退,視物恢復清晰,減輕患者眼部不適。
化學成分
地膚子的化學成分復雜,包括萜類及其皂苷、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這些成分賦予了地膚子多樣的藥理活性,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過敏、降血糖和抗氧化等。這些研究結果為地膚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應用基礎。然而,地膚子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研究,以指導其臨床應用的擴展。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地膚子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許蘭氏黃癬菌,奧社盎氏小芽胞癬菌、鐵銹色小芽孢癬菌,羊毛樣小芽孢癬菌及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50%煎劑用干板挖溝法,對傷寒桿菌有較弱的抑制作用。
抑制過敏作用
地膚子水提物對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及遲發型超敏反應有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地膚子能夠抑制炎癥反應,減輕因炎癥而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對一些由炎癥引起的疾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調節免疫
地膚子展示出了對免疫系統的調節能力,能夠增強機體對外部病原體的抵抗力,從而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利水消腫
地膚子被廣泛用于利尿,能夠促進尿液的排出,幫助身體排泄多余的水分。
民用偏方
地膚子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地膚子民用偏方,但使用前建議咨詢專業醫師,確保安全有效。
1. 治療陰虛血虧、小便不利
地膚子5克,熟地黃50克,生龜板、生杭芍各25克,水煎,去渣,溫服。
2. 治療陽虛氣弱、小便不利
地膚子3克,黨參12克,威靈仙4.5克,麥冬18克,水煎,去渣,溫服。
3. 治療疝氣
先將地膚子炒香,然后研成粉末,每次5克,用溫酒送服。
4. 治療風熱赤眼
地膚子10克,生地黃150克,混合,水煎去渣,溫水送服,分3次喝完。
5. 治療濕疹、癢疹
地膚子15克,白鮮皮9克,川萆薢12克,苦參、野菊花各9克,生地12克,赤芍、當歸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6. 治療腎炎水腫
地膚子10克,浮萍8克,木賊草5克,桑白皮10克,水煎去滓,每日3次分服。
7. 治療皮膚瘙癢
蛇床子、地膚子、蒼耳子各 10g,水煎服,一天 2~3 次。如果是外用,那么三味藥各 15g,同時還可以再加上黃柏 20g,把四味藥放在一起煮水外洗或打粉外涂。
8. 治痔疾
地膚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搗為散,每服5克,用陳粟米飲調下,每日2次。
9. 治療陰囊濕癢
地膚子、蛇床子、苦參、花椒各等量,煎水外洗。
10. 治療皮膚濕瘡及風濕性關節炎
地膚子煎湯熏洗患處。
11. 治療瘡癰
地膚子與萊菔子各一兩,文火煎水,趁熱洗患處。
12. 治療肢體疣目
地膚子與白礬等分,煎湯頻洗。
使用注意
1.脾胃虛寒者忌服;
2.內無濕熱、小便過多者禁用;
3.過敏反應:部分患者口服煎劑后出現蕁麻疹、口唇腫脹等過敏癥狀,需立即停藥并抗過敏治療。
作者: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 蘭秀燕 梁奇 梅全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