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2023年啟動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今天(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上海生態環境部門公布了最新進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80%以上的外業調查任務,預計今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外業調查。
據初步統計,調查已發現1個新物種,還發現了149個新記錄種,包括大型真菌10種、高等植物17種、昆蟲122種。
預計明年,上海將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評估。
昆蟲是“主力”
此次調查發現的新物種是上海膝角隱翅蟲,是昆蟲學歷史上首個發現于崇明島的物種,對于探索崇明島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膝角隱翅蟲屬于鞘翅目隱翅蟲科,是一類喜歡生活在濕地附近的小型甲蟲,體長大多不到1厘米,全世界已知146種,中國已知6種。
在一次燈誘實驗中,工作人員采集到一頭前胸背板紅色的雄性昆蟲標本,查閱文獻發現,其外觀與膝角隱翅蟲相似,但經過測量和解剖,發現標本在內部生殖特征這一重要區分依據上與已知種的形態不同,因此確認是新物種,擬名為“上海膝角隱翅蟲”。
新記錄方面,以往關注度較弱的昆蟲成為貢獻最多的“主力”,新記錄種有八成以上是昆蟲。
在長寧區,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在新涇苑小區里的中涇生境花園發現了黃盾寡毛水虻。
這種體型只有一粒米大小的昆蟲直到15年前才被確認為昆蟲新物種,這次在上海出現之前,僅在廣西、貴州、云南、海南有記錄。
專家推測,黃盾寡毛水虻可能早已在上海“定居”,但由于數量少、體型小、調查少等原因,沒有被發現,也可能隨著植物、土壤等貿易來到上海,又或者原本在上海周邊地區有分布,近期“搬家”到了上海。
在松江區天馬山,調查人員還首次在上海記錄到橘腹柄角蚜蠅,此前僅在浙江莫干山、甘肅等地有記錄。
橘腹柄角蚜蠅為雙翅目食蚜蠅科柄角蚜蠅屬物種,其“腰”為鮮明的橘色且十分纖細,通過模仿有毒刺的蜾蠃(一類獨棲胡蜂),向天敵傳遞“有毒、具攻擊性”等錯誤信號,減少被鳥類、蜘蛛等天敵捕食的概率。
許多食蚜蠅科昆蟲都有類似橘腹柄角蚜蠅的模仿行為,它們是典型的具有貝氏擬態特征的生物,即一個無毒可食的物種在形態、色型、行為上模擬一個有毒不可食的物種,從而獲得安全上的好處。
“上海膝角隱翅蟲”。 圖片來源: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黃盾寡毛水虻,看起來很像蒼蠅,注意其身體中間的黃色“盾牌”。 圖片來源:長寧區生態環境局、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
橘腹柄角蚜蠅。 圖片來源: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必然與偶然
生態好不好,看鳥往哪兒飛,魚往哪兒游。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必然推動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比如在松江區小昆山鎮發現的附生苔類植物,經鑒定為東方疣鱗苔,這是繼上海在大金山島首次記錄到東方疣鱗苔后,在上海本土的第二次記錄,還刷新了這一類群在華東地區最北界的記錄,將其分布北界推移至北緯31°03′。
東方疣鱗苔對環境空氣質量極其敏感,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較高,便難以存活。東方疣鱗苔在上海“扎根”,反映了上海空氣質量和生態系統的積極變化。
又比如在嘉定區瀏翔公路以東的婁塘河段發現的小口小鰾鮈,是該魚類在上海的首次記錄。
小口小鰾鮈對水質要求較高,繁殖能力較弱,競爭不過麥穗魚等適應力更強的小型魚類。小口小鰾鮈原本在太湖及附屬水體均有分布,它在上海出現,說明長江禁漁措施和嘉定區每年開展的增殖放流活動為它創造了更大的繁衍生息空間,隨著種群的擴大需要新的棲息空間,因此隨河流分布到了下游的上海嘉定水系。
還有崇明東灘保護區的小天鵝種群,通過持續監測,它們從本世紀初最低谷的十幾只,恢復到如今的3000只左右。這些“白衣仙子”能回來,多虧了崇明東灘持續開展互花米草治理和鳥類棲息地修復。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是種對水質要求嚴苛的珍稀植物,曾在20世紀90年代因水體富營養化大幅減少。近期調查發現它重新出現在崇明、青浦等5個區,一些郊區的溝渠里數量不少,說明上海鄉村地區的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不過,一些新物種、新記錄種的出現不以人力為轉移,更多是出于偶然。
截至去年底,上海記錄“在冊”的野鳥種類增至534種(22目82科259屬),占全國鳥類種數的35.2%。
2023年12月20日,一只“懵圈”的虎頭海雕亞成鳥(可以獨立捕食但性未成熟的鳥類個體)在臨港新城的上海海洋大學被發現并拍攝,起初被誤認為白尾海雕亞成鳥。
次年2月3日,有人在江蘇省東臺市條子泥保護區觀察并拍攝到一只虎頭海雕亞成鳥。對比翼下及尾下白斑等特征,人們想起了一個半月前在上海出現的那只“白尾海雕”,后來確定這兩只鳥其實是同一只,糾正了此前的判斷,讓上海幸運地“撿回”一項鳥類新記錄。
虎頭海雕為大型猛禽,主要繁殖于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至庫頁島北部,冬季遷徙到日本千島群島以及北海道越冬。在中國,虎頭海雕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吉林、遼寧、河北等地的海岸和河口被記錄到。
專家認為,這只虎頭海雕亞成鳥應該是冬季向南游蕩擴散至上海的游蕩旅鳥。它飛著飛著一不小心“腦子宕機”了,迷迷糊糊來了上海,又或者在旅途中“不夠堅定”,受其他鳥類、環境、食物等吸引,逐漸向南方深入。此外,冷空氣向南擴散,也可能是它向南方低海拔地區游蕩的原因。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 圖片來源: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婁塘河內發現的小口小鰾鮈。 圖片來源:嘉定區生態環境局、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
虎頭海雕。 鹿知遙攝
全社會參與
以前,上海在相關領域開展過物種調查和監測工作,比如林業部門開展的上海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監測,又比如2002年至今,上海生態環境部門牽頭組織的4次生態系統調查。但這些調查和監測往往是“各做各的”——技術、標準不太一樣,導致數據無法交互,結果只知道某個區域某個時間點有多少物種,但物種、區域之間的關聯不清楚。
2023年啟動的這一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有本質上的不同,它整合了上海相關領域的所有力量,調查的全面性、系統性、協同性均“史無前例”,更重要的是,大家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開展調查,獲得的信息數據實現了有效交互,碰撞出的“火花”將為上海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指明方向。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上海《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眾開展或參與多種形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
以不斷增加的鳥類新記錄為例。上海記錄“在冊”的野鳥種類持續增加,究其原因,除了上海的地理優勢和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及野生動物資源保護以外,還得益于近百年來幾代鳥類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特別是進入本世紀后,觀鳥愛好者的人數大量增加,以及設備技術的提升,讓以前從未被記錄的鳥類更容易被觀察記錄到。
松江區在一片農田內發現的稀枝錢苔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過去,苔蘚植物受到的關注太少了,盡管稀枝錢苔是在中國廣泛分布的錢苔科錢苔屬植物,此前,在華東地區的安徽舒城、浙江開化等地均采集到,但上海從未有記錄。在“史上最大規模摸家底”的推動下,松江區生態環境部門和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聯手,經過地毯式的搜索,這種長僅3毫米至4.7毫米,寬只有0.6毫米至0.8毫米的迷你苔蘚終于被看到。
通過更多豐富的活動來引導、鼓勵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海已有不少成熟經驗。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單位聯合發起的三次“貉口普查”是中國第一個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學的組織方式進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動物調查活動。
去年11月公布的第三次“貉口普查”調查結果顯示,98個有貉小區貉的平均密度為0.44只/公頃,志愿者實地樣線調查中遇到貉的平均值為1.06只/公里樣線,顯著低于2022年的1.08只/公頃、2.8只/公里樣線,說明社區環境中貉局部密度過高的情況得到改善。
一些細心的社區志愿者還發現,聰明的貉已經利用起了上海近年來不斷加大建設力度的生態廊道,通過生態廊道在城市和郊野之間穿梭、擴散。這為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管理拓寬了思路:不斷完善郊野生境,將一部分與人共存容易產生矛盾的野生動物吸引出城,與人類保持距離、相敬如賓、互不干擾。
采樣稀枝錢苔。 圖片來源:松江區生態環境局、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
圖表來源: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武亦乾攝
原標題:《上海公布首次全面“摸家底”進展,已發現150種新“居民”》
題圖來源:陳璽撼攝
題圖說明:在新涇苑小區里的中涇生境花園,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多樣性調查團隊的老師帶領居民觀察記錄傳粉昆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陳璽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