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昔日菩提祖師欲為孫悟空 單傳秘法,只在后者頭上敲擊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機靈 的 孫悟空 就知道了這是在約定時間。 假如你一朝穿越,回到古代,你知道該怎么和人約定時間嗎?
古人怎么測量時間?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并流逝著。所有文明都面臨著如何計量時間的問題,而中國古人尋找相應的標尺,首先是抬眼天空,望向太陽。
最出名的測時工具是有表盤與指針的日晷,“晷”就是影子的意思。通過太陽對日晷的照射,和其上指針影子于表盤刻度的移動,人們不僅可以獲取當日的時間,也可以用來獲曉今天在一年當中的時令。另一相似利用太陽與光影的工具是圭表。直立于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作圭。我國目前時代較早的日晷文物是一個方形石質的西漢日晷,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它由中心的圓孔刻出兩個同心圓,并由射線將之按100份等分(只有69條實刻)。宋代后,出現了更精確的赤道式日晷,這也表明我國歷算家開始有了沿赤道方向度量時角的認知。
然而,日落西山后,或多云雨天時,古人又會怎么計時呢?答案是漏刻。《后漢書 ·律歷志》里說:
“孔壺為漏,浮箭為刻,下漏數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
這便說的是漏刻了。它分為浮箭漏和沉箭漏兩種,但原理都是通過讀取蓄水壺器中箭尺上下浮沉所展示的刻度來讀取時間。這也便是“一刻鐘”的來源。清康熙九年(1670)使用新法,一刻鐘正式定為現在的15分鐘,此前,一刻鐘實際會比之稍短,為13至14分多,這便是使用漏刻的最早記錄。除此之外,古人的計時工具還有沙漏、香篆鐘等。
十二時制的誕生
一般人會認為,古人將晝夜十二等分乃是自然之理,但事實上,十二時制經歷了發展、完善和確立的過程。這是因為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不僅在技術上存在難度,而且于實際勞動中需求不足。
殷商的甲骨卜辭中,已經出現了很多意涵豐富、形式多樣的表達時辰的詞匯,譬如有旦、大采、食日、大食、中日、昃(zè)、郭兮、小食、小采、暮、昏等等。殷商實行“分段紀(計)時制”,將一天分成十六個時段,其中白天九段,夜晚七段。秦統一后,十六時制的名稱和劃分更為規范。放馬灘的秦簡《日書》“生子”篇中,出現了完整的十六時稱:
平旦、日出、夙食、暮食、日中、日過中、日昃、日下昃、日未入、日入、昏、夜暮、夜未中、夜中、夜過中和雞鳴。
而由于除卻春分秋分兩日晝夜等長,其他日子都會出現晝夜長短不一致的情況,古人還會配套地使用著日夕表:
“正月日七夕九,二月日八夕八,三月日九夕七,四月日十夕六,五月日十一夕五,六月日十夕六……”
這里的“日”就是白晝,“夕”就是夜晚,數字則反映著晝夜比。
不過,同時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出土的云夢睡虎地秦簡中提到了:
“(雞鳴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暮食巳、日中午、(日)未、下市申、舂日酉、牛羊入戌、黃昏亥、人定(子)。”
它也被認為是證明十二時制誕生的材料之一。
漢武帝時期,朝廷頒布了《太初歷》,據稱其將十二地支與十二時辰相配,然而,《太初歷》的原本早已散佚,我們不得窺見其內容。漢章帝時期,十二時制進一步推行。東漢王充《論衡》中就提到:“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但是,在邊疆地區和軍隊內部,十六時制依然被廣泛應用。南北朝時期,十二時制得到定型與推廣。更為平易近人的十二時辰歌也流行起來,并在隋唐時期被發揚光大。一套《十二時》,按規則應由十二首歌辭組成,每首歌都以時辰作為開頭,正文內容則隨意發揮,各歌辭間進行聯章詠唱。《宋史·律歷志》有記載其詞,描述政治生活與目睹景象曰:
“朝光發,萬戶開,群臣謁。平旦寅,朝辨色,泰時昕。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繞。食時辰,登六樂,薦八珍。禺中巳,少陽時,大繩紀。日南午,天下明,萬物睹。日昳未,飛夕陽,清晚氣。晡時申,聽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動息,嚴扃守。”
由此,我們已經了解了十二時制的誕生與演變史。若要將之對應于當前的24小時制,就可在具體時辰后加上初(前一個小時)與正(后一個小時)。唐《麟德歷》中說:“古歷分日,起于子半。”那么,也讓我們借釋德洪的一首《十二時偈》,串聯起宋代僧人平凡一天:
吾活計,無可觀。
但日日,長一般。
夜半子,困如死。
被虱咬,動腳指。
雞鳴丑,粥魚吼。
忙系裙,尋襪紐。
平旦寅,忽欠伸。
兩眉棱,重千斤。
日出卯,自攪炒。
眼誦經,口相拗。
食時辰,齒生津。
輸肚皮,虧口唇。
禺中巳,眼前事。
看見親,說不似。
日南午,衣自補。
忽穿針,全體露。
日昳未,方破睡。
洗開面,摸著鼻。
晡時申,最天真。
順便喜,逆便瞋。
日入酉,壁掛口。
鏡中空,日中斗。
黃昏戌,作用密。
眼開闔,烏崒律。
人定亥,說便會。
法身眠,無被蓋。
坐成叢,行作隊。
活鱍鱍,無障礙。
若動著,赤肉艾。
本無一事可營為,大家相聚吃莖菜。
「夜半子」
夜半,顧名思義,便是指新舊兩天交界的時段。它對應的時間是23:00-01:00。“夜半”一詞在《左傳·哀公十六年》的“衛侯飲孔悝酒于平陽……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中就已出現。古代照明與娛樂手段較現代有限,這時的人們基本都在睡覺。釋德洪便寫道:
“夜半子,困如死。被虱咬,動腳指。”我在這個點,連被虱子咬到了,都只是動動腳趾,不爬起來抓!
「雞鳴丑」
雞鳴,公雞打鳴,曙光將至。丑時對應的時間是01:00-03:00。
“雞鳴丑,粥魚吼。忙繫裙,尋襪紐。”“粥魚”就是木魚,寺廟在召集僧眾喝粥時也會敲響其來聚眾,因而得名。但在此時,它不過是起到一個鬧鐘的作用,釋德洪 聽到后 慌忙起床,尋找衣襪來穿。
「平旦寅」
平旦,旦就是太陽,因此平旦就意味著太陽正處于地平線上,天邊蒙蒙亮的03:00-05:00。“雞鳴洛城里,禁門平旦開。”禁門就是宮門。古代長期實行宵禁制度,不允許百姓在晚上隨意亂逛。只有平旦開門之際,人們才可以開始進城從事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釋德洪說:
“平旦寅,忽欠伸。兩眉棱,重千斤。”大概確實是起太早了,叫人困得眉毛如有千斤重。
「日出卯」
日出,太陽升起,對應05:00-07:00。此時,也是官員們打卡上班的時間。由于各要司要清點人數,故亦名“點卯”。釋德洪也并沒有閑著:
“日出卯,自攪炒。眼誦經,口相拗。”我們姑且可以以為,這便是宋代寺廟版本的早自習時間,而他此時正在和拗口的經文作斗爭。
「食時辰」
食時,吃飯的時間,對應07:00-09:00。一日三餐是近代以來的規則,而古人實則長期僅吃早晚兩頓飯。兩餐制在殷商武丁(高宗)時期就已形成,其卜辭說:“甲寅大食雨,乙卯小食大啟。”“大食”就是早飯。
食時辰,齒生津。輸肚皮,虧口唇。朗讀了那么久的 “課文”,釋德洪終于可以大快朵頤,飽餐一頓。
「 禺中巳」
禺(隅)中,隅有角落、旁側的意思。孔穎達說: “隅, 謂東南隅也 。過隅未中,故為隅中也。 ” 它翻譯成白話就是說,此時太陽照射到了房屋的東南角、但還沒有達到正當空,也便是 0 9 : 00 - 11 : 00 。古人對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有著精細的區分與刻畫,《淮南子 ·天文訓》便有“旸谷 ”“ 女紀 ”“ 淵虞 ”“ 蒙谷 ”等十六個位所。
“禺
巳,眼前事。看見親,說不似。”釋德洪似乎已經進入了一種玄妙的境界:目之所及,無比熟悉,又偏偏 似是而非, 大概這便是 “看山不是山”吧。
「日南午」
日南午,太陽位于天空正中,也是一天當中光線最強烈的時間,對應現在的11:00-13:00。宋以后,坊市制才算被大體廢除。此前,古人必須定時定點地舉行集市進行貿易,而時間就往往是日中。《易經》里說“日中為市”,杜甫寫“市人日中集,于利競錐刀”,反映的正是市井小民講價的火熱場面。而此時的釋德洪不去購物,正在縫補衣服:
“日南午,衣自補。忽穿針,全體露。”
「日昳未」
日昳,又稱日昃,指太陽過午偏斜,為13:00-15:00。《漢書·游俠傳》里有“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就是說賓客們按原涉的吩咐,從日中市集中購物歸來。而也正是在未時,釋德洪從午覺中醒來:
“日昳未,方破睡。洗開面,摸著鼻
「晡時申」
晡時,即15:00-17:00,是古人吃晚飯的時候了。
“晡時申,最天真。順便喜,逆便瞋。”釋德洪 說自己在這個時候,事情順利就高興,事情不順便惱怒,最是直爽天真。
「日入酉」
日入,夕陽西沉,對應17:00-19:00。此時,人極易因目睹天色的漸晚,明曉一天的將盡,而生出惆悵的愁緒。韋應物寫過:“蕭條孤煙絕,日入空城寒。”而更進一步,簡直要生出驚悚感的,還有周連仲的“白日入云暗,青山近水分。亂鴉孤塔寺,雜樹老僧墳。”釋德洪也在此時進入了有些消沉的狀態,閉口如瓶,覺時光流逝,事事皆空:
“日入酉,壁掛口。鏡中空,日中斗。”
「黃昏戌」
黃昏,太陽已經落山,但天空尚未全黑,而是呈現出昏黃朦朧的色調,對應19:00-21:00。“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恐怕是最出名的一句寫傍晚的詩句了。而此時,一天的辛勤工作,也要告一段落了:
黃昏
,作用密。眼開
闔,烏崒律。”眼皮翻眨間, 釋德洪 困意來襲。
「人定亥」
人定,定即安定,人們停止勞作,遁入夢鄉,對應21:00-23:00。此時,世界已經陷入沉睡,因而那些仍在夜游的人,或能領會某些與眾不同的妙趣與氛圍:“鐘傳人定月華明,漸覺新寒夜氣清。”“殘霞紅滿天,微月澹不耀。豈知人定后,耿耿方相照。” 不過,釋德洪沒有那等的興致:
“人定亥,說便會。法身眠,無被蓋。”“法身”為三身之一,乃隱而不出的眾生內心之佛性。對于他來說,睡眠不過 是 又一場修行,其身其性其行其思融會貫通,抵達圓滿。而此后,便又是新的一天了。
年年月月,日日時時,這何嘗不是于輪回中觀自在呢。
平旦寅、日出卯、食時辰、禺中巳、日南午、日昳未、晡時申、日入酉、黃昏戌、人定亥、夜半子、雞鳴丑。從太陽的方位,到作息的總結,十二時辰見證了古人的智慧和專注于生活的認真態度。
參考資料:
1.曾憲通:《秦漢時制芻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
2.張其昀:《“旰食”及古兩餐制疏證》,《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
3.張德芳:《簡論漢唐時期河西及敦煌地區的十二時制和十六時制》,《考古與文物》2005 年。
4.馮時:《殷代紀時制度研究》,《考古學集刊》2006年。
5.任杰:《秦漢時制探析》,《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
6.任杰:《秦漢時制探析》,《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
7.任杰:《秦漢時制探析》,《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
8.李天虹:《秦漢時分紀時制綜論》,《考古學報》2012年。
9.韋衍行、丁濤:《“十二時辰”簡史》,《閱讀》2019年。
10.林振強、王新軍、李冉、李毅、靳娜:《古代時間計量概述》,《中國計量》2020年。
11.吳珍珍、張青、王心平、汪子涵、陳良:《子時芻議》,《湖南中醫雜志》2021年。
12.許柳泓:《唐宋 <十二時> 的源流與演變 》,《中國韻文學刊》2023年。
13.鄭穎、鄭欽予:《談一談傳統計量的“刻”》,《衡器》2024年。
14.李忠林:《協日正時:我國古代的計時制度》,《人民論壇》2025 年。
15.郭碧巖:《“千古一時”——中國古代時間計量史》,《湖南中學物理》2025 年。
本文經“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授權轉載。
新媒體編輯:崔岑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