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上海植物園正式啟動2025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暨“城市植間·生態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后,科普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社會組織、科研機構、學校、企業等代表,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科學傳播的新路徑展開了探討。
協同多方力量構建保護網絡
國家動物博物館館長張勁碩在主旨發言中系統梳理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發展脈絡,并展望了未來發展趨勢。他指出,我國在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瀕危物種保護等方面成效顯著,但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依然嚴峻,應通過深化國際合作、完善技術手段、擴大公眾參與等系統性舉措全面提升保護水平。
每年吸引3萬余人次志愿者廣泛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教育,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是怎么做到的?對此,紅山森林動物園副園長白亞麗表示,動物園從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城市本土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教育傳播切入,并協同高校科研團隊、社會企業、文化藝術界等多方力量,構建起以動物園為鏈接點的保護網絡,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創新實踐。
搭建公眾可參與的“公民科學”項目
SEE基金會勁草嘉年華組委會主席朱仝以北京西山森林嘉年華為例,分享了SEE基金會與林園局合作推動社會多元參與的成功經驗。比如,引入社會多元力量,共同打造生態公益跑、零碳森林音樂會、森林游園會等趣味性大型生物多樣性文化活動,實現自然與文化、藝術、運動的結合,有效提升城市公園的公眾教育價值。
上海植物園工程師陳婷媛則介紹了植物園從以城市綠化美化為核心到支撐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與環境教育等復合功能轉型的創新路徑。上海植物園依托一萬余種植物的植物基礎,通過科研成果科普轉化、物種保育教育協同,搭建公眾可參與的“公民科學”項目,形成社會多元協同保護網絡,打造"解說系統+自然體驗活動"的立體化教育體系,并建立專業人才與志愿者培養機制,為城市空間的生態價值轉化提供了可復制的“上海方案”。
暑期期間舉辦系列活動
啟動儀式上,還發布了由上海植物園與SEE基金會、東海環保項目中心共同出品的志愿者宣傳片《小種子的力量》,以及由志愿者開發的“共筑珍稀瀕危植物方舟”系列課程。
同時,“徐匯區青少年珍稀瀕危植物保護聯盟”的14所中小學校集體授牌。該聯盟旨在整合區域教育資源與生態保護力量,圍繞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科學家精神傳承、自然教育實踐等領域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教育活動,培育青少年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推動科學傳播與未來人才共鳴。
據悉,7-8月暑期期間,“城市植間·生態季”將通過森林交響樂、沉浸式生物多樣性體驗活動、科普藝術展、自然市集等創新形式,將生態保護成果轉化為城市文化供給產品,讓公眾從“被動接收者”轉向“主動參與者”,在趣味互動中感悟生物多樣性的魅力與保護意義。
原標題:《社會力量如何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植啟動“城市植間·生態季”系列活動》
欄目編輯:裘穎瓊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金旻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