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收藏協會正在評選“上海市十大收藏家”;這本是一件好事情,不過在線上投票環節,出現了一些候選人拉票的情況,并引發市民和網友議論。那么,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評選收藏家?如何保證收藏家評選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本期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就此采訪了參與評選的收藏界人士、市收藏協會負責人,以及滬上文化界人士,來聽聽他們各自的看法。
新聞晨報《上海會客廳》節目
線上投票差距大還出現拉票,候選人有話說
這次,市收藏協會評選的是2024年度“上海市十大收藏家”,采用線上投票與線下評審相結合的方式,專項類和藝術類各10名,一共評選20位收藏家。
從5月20日到5月23日這幾天,是線上投票環節,一組候選人是16人,網友每人每天最多可以投10票。記者近日也收到幾位參與評選的收藏人士發來的投票信息,投票方法介紹得非常具體,還給到了小程序的鏈接。記者注意到,截至5月22日晚上18:15發稿時,在專項類的16位候選人當中,票數最多的候選人已經達到17000多票,最少的候選人只有100多票,票數達到百倍,差距非常明顯。
網友每人每天最多可以投10票
有文化界人士告訴記者:“有好幾個朋友托人來投票。其實收藏是靠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經濟實力,收藏協會會員有八千多人,這次評選準確說是市收藏協會的十大收藏家,基本上是個人名望和社會資源的比拼。”
一位參與評選的老藏家在本周二(5月2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那天我在忙別的事,一點也不知道網上投票,有提前得到消息的朋友已點了近三千多票了。我下午看到才醒過來叫朋友投才一千不到,趕不上前面了,現在只求不要落在10名以下。這樣用投票的方式來參評出的十大收藏家,意義不會大,也有爭議,如果早知這樣我就不參加了。”
這位收藏人士認為:“旁觀者看熱鬧。雖說不以票多少為定,但參與評選的朋友不會這樣看的。比如說有人排在10名后,即便是評上了,也會覺難為情,如前幾名最后反而沒評上,以后出去名聲會不會受影響?還有大家收藏的門類不同,也沒什么可比性。”
也有這次參與評選的收藏人士向記者表示:“我也不想刻意招呼大家投票,排名雖然在后面,但保持平常心。”
而一些收藏愛好者也對增加網上投票環節表示不解:“這樣拉人頭的評選模式,對我們認識的收藏家老師來說不公平,這不是把賢達高人拉入俗套嘛。這樣評選,最后勝出的可能只是個交際達人而已,并非真正評選的初衷。”
在2013年,上海市收藏協會與其他單位合作推出了首屆上海市民收藏大展,并評選出上海百名市民收藏家。十幾年后的這次“上海市十大收藏家”評選,因其機會難得而被許多收藏人士所重視。
一位參與評選的收藏人士告訴記者:“收藏界是多臥龍藏虎的地方,大家當然都想在藏界嶄露頭角,在自己收藏的領域作出一番貢獻和成績。”
協會回應:線上投票只是參考,最終通過專家評審和實地考察
就這次評選“上海市十大收藏家”的目的,上海市收藏協會會長張堅告訴記者:“這次主要是在收藏協會會員中來進行收藏家的評審,所以我們的活動標題是把“上海市收藏協會”放在最前面(上海市收藏協會2024年度“上海市十大收藏家”評選候選人),不是收藏協會會員不能進入評審名單,因此會員資格是評選的先決條件。而進行評選的意義當然是鼓勵,使得民間收藏工作能夠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那么,收藏家評選為何要采用線上投票方式呢?張堅對此解釋:“這也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對這些收藏家都有所了解,因為候選人是由各區的收藏協會推薦的,由專家評審組進行專門的遴選,每一組有16位收藏家候選,再進行評審,每一組最后評出10位,所以線上也只是一個方向,也是我們所說的全民參與吧。”
目前線上網友可以通過小程序投票,如果投票過程當中出現候選人拉票的情況怎么辦呢?張堅告訴記者:“在評選當中拉票的現象是有的,我們已經關注到這種情況了,但是我們不會被其所左右。在網上建立監管,也對整個收藏家線上投票進行監管,已經對一些做法進行了攔截。”
線上投票線下評審相結合的辦法,那么線上投票的結果會占到多少比重呢。張堅告訴記者:“在評選出十大收藏家過程中,這(線上投票)只能作為一小部分的參考意見,最終還是要通過專家評審和實地考察,以及會員當中大家的認可度,來進行整個收藏協會這次的評審工作。”
記者注意到,對于這次評選收藏家的目的,市收藏協會在評選活動的推文當中有一段文字說明:“弘揚海派收藏文化,提升上海市收藏協會收藏家形象,表彰兼具專業素養與社會影響力的收藏家,樹立行業標桿,推動海派藝術品和專項收藏規范化發展。”
市收藏協會的一位資深人士表示,搞線上投票還是為了擴大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件事情。
如何評選專業藏家,業內人士獻計獻策
海派收藏人士范基農的祖輩、父母輩中多人系滬上著名的收藏鑒定家和畫家,他從小受藝術熏陶及收藏傳授,酷愛收藏,尤其愛好西洋古董、歐洲藝術品,對于這次收藏協會的評選活動,范基農個人認為:“上海在全國的收藏界可以說是占了半壁江山,搞此類評選活動,對促進民間收藏工作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不能僅僅拘于評選等這些專項活動的形式上,應把對收藏的正確引導,尤其是對這些民間收藏家的支持落實到實處,如在古玩城的租金、市集的攤位費上是否給予一定的優惠。”
1996年8月,首屆上海圖書節在舉辦期間推出了“上海十大藏書家”評選活動,旨在引導社會的讀書熱情。評選委員會根據藏書數量、質量、藏書者的修養和利用藏書所結出的文化學術成果,最后推出上海十大藏書家,另外評選優勝者十名。要求參與者提供姓名、性別、文化、年齡、職業、聯系地址、電話、藏書數量、藏書時間、主要類別、珍本善本等。
作為入選的“上海十大藏書家”之一,據作家米舒(曹正文)先生回憶:“當時好像參加初選的有幾十人。評委中,徐中玉、鄧云鄉等人是學界文壇大師,出版局與新華書店的負責人到每一個申報者的家里去看書,我家中只有16500余冊藏書,藏書量不算最多,評上原因是擁有簽名本最多,計有近三千冊,其中近一千冊簽名本是出生于民國時期的作家,他們在上世紀20到40年代就出版專著。”
對于線上投票評選出現候選人票數懸殊的現象,上海作家、資深評論人何振華認為:“這其實反映了當下網絡評選的普遍特征,用我的話說——是通病。這折射出此類活動在公信力和傳播方式上有著很大的優化空間。線上投票無疑降低了參與門檻,出現17000對100這樣的票數差異,我認為體現的只是候選人本身的資源及社交動員能力,而不是什么專業水準。既然是‘專項收藏’,那對某個領域的專業性就要有多維評估,單一的網絡票選,說到底,流量邏輯消解了應有的專業性,其結果彰顯的是‘人脈’,而不是‘文脈’。”
對于這次將“十大收藏家”分為專項和藝術兩個類別,何振華認為也有些粗放:“收藏自有學術價值、社會貢獻價值和歷史人文傳承價值,市場推動無疑是好事,但這樣的評選活動首先要讓不同價值的藏家獲得平等展示的機會。再是一定要真正有一個“專業評審權重+大眾投票”的合理機制。評選的過程事實上就是一次有著文化厚度的美育的課程,見證的是城市文化資本的沉淀,而不是一閃而過的流量狂歡。不獨收藏界,近些年來線上票選的‘通病’,有的已經演化為種種亂象。如何讓某種評價體系適配網絡時代,我只能說期待有文化格局的創新。”
“今天畢竟不是張伯駒那個時代了,但張伯駒們早就告訴了后人,我們收藏的不只是過去。我三十年前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收藏未來》。”何振華告訴記者。
各位市民朋友,對于評選收藏家用到線上投票方式,你個人有何看法?歡迎在節目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