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南京,老聽人說金陵四十八景。諸如“莫愁煙雨”“牛首煙嵐”“鐘阜晴云”……這些令老祖宗們也流連忘返的景致,時至今日,依舊是頂流網紅。
5月19日,正值中國旅游日,揚子晚報聯合滴滴出行重磅發布“讀城·騎遇金陵”手繪地圖,邀您共同參與“讀城”活動,一起Citybike尋跡“金陵四十八景”。
一圖讀懂:“金陵四十八景”究竟有哪些
讀懂一座城市,從讀懂城市的文化開始。
在南京,如何讀懂金陵?讓我們跟隨著李白、韋莊、杜牧們的腳步,一起打卡“金陵四十八景”吧。
自明朝萬歷以來,人談金陵風光,必說四十八景。這四十八景,均來自于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南京城的自然景觀與文化基因。尤其是,許多景點曾是文人墨客筆下的詩意符號。例如,“鳳凰三山”就來自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指的是在城西南花露崗鳳凰臺遺址上遠眺江邊的三山;“杏村沽酒”相傳是唐代詩人杜牧買酒處;“北湖煙柳”則源自韋莊的“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當然,“金陵四十八景”中有的景致已經消失不見,但卻從諸多文獻中仍然能找到舊址所在。為此,揚子晚報聯合滴滴出行,參考近年來學者們研究所得,手繪“讀城·騎遇金陵”地圖,為您尋古探今提供參考。
以手繪地圖為指南,您可以在紫金山一覽“鐘阜晴云?”的奇觀,在莫愁湖感受“莫愁煙雨”的朦朧,在燕子磯沉醉于“燕磯夕照?”的江景……從紫金山巔到長江之畔,從斑駁城墻到十里秦淮,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山水城林的南京,更是一個穿越千年的南京。
Citybike!來一場金陵風華的千年對話
一批古“金陵四十八景”淹沒在時間長廊,一批新的城市地標正在崛起。
當“總要來一趟南京吧”成為年輕人的旅游宣言,一場串聯起歷史遺韻與當代風華的城市走讀成為市民和游客的心之向往。從老門東的青石板路到江心洲的生態綠廊,從科舉博物館的千年文脈到河西新城的創新精神,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巷、每一處文脈,都是南京故事的載體。
4月27日,江蘇省暨南京市“讀城”行動正式啟動,一場大眾參與的城市文化活動拉開帷幕,將通過挖掘城市空間中的文化密碼,喚醒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為吸引更多市民、游客成為“讀城”一員,揚子晚報聯合滴滴出行于近日啟動“讀城·騎遇金陵”線下打卡活動,以“青年視角+在地文化”為核心,將為市民與游客打造一份可打卡、可收藏的“城市文化指南”,提供一系列可騎行、可交流的Citybike線路。
5月24日,揚子晚報還將聯合滴滴出行舉辦城市漫游騎行活動,邀請市民以車輪為筆、以江風為墨,在騎行中感受長江生態廊道的綠意,在打卡中解鎖南京的文化密碼。
關注有禮!領青桔單車優惠券“騎遇金陵”
為鼓勵更多市民參與“讀城”行動,揚子晚報聯合滴滴出行推出“讀城·騎遇金陵”專屬福利:即日起至活動結束,從今天起,關注“揚子晚報”微信公眾號,回復“讀城”,即可參與50張免費騎行月卡限量抽取。后續更有2000張“7天青桔單車騎行卡立減6元券”(7天有效)大放送。
南京的文化,是明城墻磚石上的刻痕,是秦淮河槳聲燈影里的故事,是南京博物院里的青銅器與云錦,也是街角一碗鴨血粉絲湯的煙火氣。“讀城·騎遇金陵”不僅是一張地圖、一場騎行,更是一次與城市的深度對話。當車輪碾過梧桐落葉,當目光掠過飛檐翹角,我們終將明白: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歷史厚度,更在于它如何讓文化融入生活,讓每個人成為故事的講述者。
美編 張葉 肖甜
策劃 徐媛園 時小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媛園
校對 潘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