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作家出版社等主辦的“長篇小說《洞庭人家》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洞庭人家》是中國作協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重要作品。山鄉巨變是一個宏大的題材概念,它有題材上特殊的規定性,它意味著作品必須能夠反映客觀世界的一個較長時期的演變,其次,宏大之中也需要有具體,要處理時代變遷和刻畫人物的關系。
《洞庭人家》書封
小說《洞庭人家》以宋家三代人的命運為軸,串聯改革開放四十年間洞庭湖區的產業轉型、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
時代的元素點綴在小說中,高考、小崗村、華西村等改革開放中的標志性事件貫穿于作品,一家人命運轉折的背后是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早期創業者的步履維艱。
洞庭湖的歷史,是一部自然與人類活動交織的滄桑史詩。洞庭湖的形態與功能的變遷,反映著中國地理、生態與文明的互動。
洞庭湖畔捕蟹忙
《洞庭人家》作者余紅分享道,五年創作是對家鄉的一次深情回顧:“宋家人的故事脫胎于身邊人的生命歷程,湖區百姓從最初的艱難困苦到小康生活,再到新時代的各種變化。從最初的人與自然和諧,到中期為了經濟發展被迫犧牲自然,再到后期的拯救自然。意味著現代鄉村在經歷了工業化革命后,人們內心的覺醒。”
《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關注到作者的身份——余紅成長在洞庭湖畔,她因此有一種“天然的內部視角”,故事情節帶有強烈的湖區特色,有濃濃的水汽,比如行走在湖邊聽到魚蟲歡鳴,看到兩只麋鹿悠閑在草地上吃草,在岸邊看到兩條中華鱘在皎潔的月光下不時從水面躍到空中“曬月亮”,程紹武認為,這些環境的部分、文化的部分,構成了鄉愁。
評論家劉大先也認為,新時代的鄉土文學不是簡單的文旅敘事“需要關注它背后的鄉土、鄉村、鄉民的邏輯。當下的農業不再是專門的、純粹的農耕,所有的農民都是農林牧副漁在一起兼業。《洞庭人家》就寫出了產業性整體性的變局,而不是簡簡單單寫某一個農業技術或者是民宿產業的形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