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狂飆年代,“活下來”成了車企永恒的命題。
尤其是在價格戰如火如荼的當下,全球新能源戰場都已經進入"絞肉機"模式,車企退場、倒閉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零跑卻用一份超100億元營收、14.9%毛利率、虧損縮窄至1.3億元的2025年一季度財報,演繹著新勢力突圍的另類劇本。
這份財報的背后,并不是簡單的財務曲線躍遷,而是一場關乎生存命題的深度探索,它成為了零跑汽車的逆襲樣本,也映射出其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生存之道。
那就是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以“技術平權+成本鐵拳+全球擴張”的三重奏,在寒冬中撕開一道曙光。
技術平權:
當性價比成為一場革命
零跑之所以能交出如此驚艷的一季度財報,離不開其強勢的銷量表現。
在2025年第一季度,零跑汽車的銷量達87552輛,同比增長162.1%,不僅是2025年一季度銷量同比增速最快的新勢力汽車品牌,并且還處于持續向好的態勢。在2025年3月和4月,零跑汽車的銷量連續位居中國新勢力銷量第一。
零跑的銷量密碼,藏在對“性價比”的重新定義中。早在2023年初,當同行沉迷于高端市場的品牌溢價時,零跑就采用了全新的品牌戰略,并表示要用30萬元-40萬元的配置體驗,重新定義15萬元-20萬元的汽車價值標準。
隨后,零跑將旗下的T03、C01、C11全部進行價格下探,并在之后推出了零跑C10、零跑C16兩大低價高配的車型,推進了零跑的“性價比”革命。
這種顛覆性的定價策略,大幅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門檻,甚至就連昂貴的激光雷達,零跑也將其進行了下放。
以零跑C16為例,4915mm車長的中大型SUV,售價居然只需要15.58萬元,并且擁有三排空間、座艙芯片采用的也是行業領先的高通SA8295P,即使是搭載激光雷達的版本,售價也不到18萬元,在行業內也是首屈一指。
再比如零跑最新推出的B10,售價僅為9.98萬元起,激光雷達版本也僅需11.98萬元的價格,上市僅16天,就實現了10000輛車的量產下線。
當友商還在用激光雷達、冰箱彩電大沙發作為溢價鐮刀時,零跑已經實現了一場又一場技術平權,讓這些高端配置從“奢侈品”變成了“標配”。
同時,在全棧自研的過程中,零跑也推出了諸多領先的技術,如融合座艙、ADAS、動力、車身四大域的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電子電氣架構,感知、算法、執行全鏈路自研的端到端輔助駕駛,除電芯外全部自研自造的CTC電池底盤一體化技術,擁有高規格硬件、零障礙交互、超智能車控的GPT大模型智艙……
也正是這種舍得堆料的方式,讓零跑推出了一個又一個爆款,現如今有許多人將其稱為“半價理想”。
雖然這句話帶有調侃的性質,但是這也恰恰證明了,在消費者心中,零跑已經成功占據了用戶心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性價比爆款制造機”。
成本鐵拳:
從“流血”到“造血”的進階
或許有人會疑問,車賣的這么便宜,還有的賺嗎?
要知道,早先零跑就提出過為人民造好車、造豪車的口號,這個口號也幾乎確定了零跑的用戶群體和定價邏輯。
那就是產品瞄準大多數普通家庭用戶,價格必須要擁有絕對的優勢。
配置高、價格低,和企業賺錢乍一看是一個互斥的邏輯,如果這么做,企業的營收和毛利必然會走向“流血狂奔”的結局。
但汽車行業則不同,其仍然屬于傳統工業的范疇,所以也遵循工業生產的規模效應。簡單來說就是,銷量越高,單車成本越低。
舉個例子,車企對開發零部件時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包括產線成本、開模成本、研發人員成本等等。而這些成本都是固定的支出,如果只生產一個零部件,那它就要承擔所有的成本,但如果生產兩個呢?是不是每個零部件就只需要承擔50%的成本了?
那如果生產1萬個呢?或者10萬個呢?成本只會越來越低,最終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這樣的規模效應是工業生產的鐵律,而零跑又在此基礎上,把成本鐵拳發揮到了極致。
首先就是零跑采用的是全棧自研的方式,無論是三電系統,還是支架座艙,甚至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零跑全部自研,雖然增加了研發成本,卻省掉了大筆的采購費用,而隨著車型越賣越多,這些研發成本最終也會被攤到越來越低,實現長期主義的降本。
然后是通用化率,市場上有部分車型,雖然出自于一個品牌,但是其零部件卻不能通用,但零跑則不同,其核心零部件通用化率高達88%,也就是說大多數的零部件即使放在旗下不同的車型上,都可以輕松適配,讓規模效應再度擴大,成本自然越來越低。
最終,這種看似“流血”的做法,卻在零跑的成本鐵拳和規模效應的影響下,轉變為低價高配的高性價比產品,獲得了穩步升高的銷量和越來越低的成本,共同組建了零跑的“造血”密碼。
從其一季度14.9%毛利率,和不斷收窄的虧損也可以看出,零跑已經已經在規模和效率的鋼絲上起舞,走入飛速發展的新階段。
全球升維:
從“產品出口”到“標準輸出”
除了在國內銷量保障,零跑在海外市場也開啟了“狂飆”之路。
根據財報,在2025年1-4月,零跑汽車出口13632輛車,是造車新勢力中出口量最大的車企。
要知道,在汽車行業內,許多車企在海外賣車,只是單純的產品出口,而零跑則不同,它并不是單純的在海外賣車,而是從賣車轉向了技術合作,達到了生態輸出的效果。
這一切的開始,都要源于2023年10月26日,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正式官宣合作。
首先是Stellantis戰略入股零跑汽車,其次是雙方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名為零跑國際,并專注于出口服務。
這不僅加速了零跑的海外發展之路,也開啟了自主品牌以技術換市場的全新合資時代。
在過去的汽車市場中,由于中國自主汽車產業起步較晚,因此采用的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但是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這種現象已經開始改變,中國自主品牌的三電技術、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核心技術,恰恰是許多海外品牌所缺失的。
因此,Stellantis選擇了全棧自研,擁有強大技術能力的零跑汽車,也為零跑帶來了龐大的海外渠道建設。
而零跑國際的業務進展也是相當飛快,在海外渠道建設上,截至3月底,零跑國際已經在海外建立了超過500家兼具銷售和售后服務功能的網點,其中歐洲超450家,亞太市場近50家,環比增長超過100家海外門店。
正是龐大的渠道支持,與零跑自身強大的技術,才讓零跑在海外市場擁有了領先的銷量,也改變了海外消費者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認知。
由此可見,零跑的出海不是簡單的產品出口,而是以技術標準制定者的身份參與到全球競爭當中,對海外用戶進行技術生態輸出。
隨著渠道增加、出海速度加快、零跑必將在海外市場愈發深入人心,成為現象級的爆款。
尾聲
當行業仍在為"活下去"的命題掙扎時,零跑已用這份財報書寫了"如何活得更好"的參考答案。
當別人在寒冬中蜷縮,零跑正用成本利刃劈開凍土,讓技術根系深扎全球市場。并且用事實證明了,能穿越寒冬的從來都不是會講故事的企業,而是把每個零部件成本摳到極致的成本偏執狂,以及把自有技術砌出10米高競爭壁壘的科技苦行僧。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