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號(zerofield0)授權發布
小微想讓婆婆從家里搬出去已經快一年了,婆婆人并不壞,也沒什么相處的大問題,但小微就是希望婆婆能搬出去。
雖然婆婆能在帶孩子的事上搭把手,但她很多教育方式,小微并不認可,她寧愿自己承擔全部帶孩子的辛苦,讓孩子按自己的教育方式來。
而且孩子也上幼兒園了,其實也還好,接送的問題她跟丈夫可以共同承擔。最重要的是她想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家庭空間。
她最大的卡點是自己親媽。
小微的媽媽是個特別善良且很注重家族關系的人,而且一直教導小微,結婚之后一定要跟婆家人把關系搞好,之前婆婆生了個病還燉湯讓小微給婆婆帶過去。
如果小微媽媽知道自己提出讓婆婆回老家,親媽肯定無法理解,在媽媽眼里,婆婆沒有做什么過分的事情,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婆婆幫忙帶的,現在就只為“想要有自己空間”這種理由就趕婆婆走。
媽媽會覺得自己太不懂事,太不尊重長輩,甚至肯定還會覺得自己以后在夫家都會過不好,婚姻都會產生很多問題。
其實小微糾結了半年,也是一直沒想好怎么在媽媽那里交代,小微一直都是讓媽媽省心的乖乖女,突然整這出,媽媽不知道會多生氣。
又煎熬了三個月后,小微把這事兒干了,開了家庭會議,提出請婆婆回老家。
雖然婆婆有些不舒服也接受了,老公也還好,親媽的反應最大,在得知婆婆是小微請走的第二天就到她家來,批評小微,還說自己沒把她教好······
小微后來跟我說這件事,她說她忍受了媽媽近一個小時的批評,碎碎念,媽媽走之后,她發現心里除了憤怒,更多的是悲傷。
她過去三十多年做了很多,一直都希望媽媽能對她認可滿意,但終究還是讓媽媽失望了。自己一直在極力避免的事,似乎無法避免······
最后小微說:“她為什么就不能理解理解我~”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
我有一個咨詢的個案案主H,她有想創業的想法已經5年了,調研了市場,報了課學習了相關運營知識······但只是不斷的做準備,決定性的一步一直都不敢真正放手去做,在原來的工作中也很消耗,但那一步就是跨不出去。
這件事越來越消耗她,后來我們在咨詢中聊起這個議題,我問H:一直糾結是怕什么?
她說:“怕自己做不好,怕失敗”。
我繼續問:失敗了最糟糕的情況會怎么樣?
H說了一些:賠錢,時間浪費了······
我知道這些都是頭腦的答案,問她,這些你不能承受?
她說:“其實也能”。
我繼續問:那除了這些你還怕什么?
她說:“會讓別人失望”。
我依然沒放過她,繼續追問:如果你最怕一個人失望,那TA是誰?
她沉默了半響,說:“我媽”。
也許媽媽會很失望很擔心,也許媽媽不會有小H想象的那么擔心失望,其實那個媽媽的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凝視的目光早已被無數個像H一樣的孩子內化到心底深處。
甚至都不需要那個真實的父母開口阻止什么,自己內心涌起的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惶恐,已經把自己勸退了,哪怕自己已經成年,已經而立不惑,依然無法解離出來。
所有的孩子在最初的發展動力都是來自于讓父母高興,一個2歲的孩子第一次翻了一個前滾翻,得到父母的夸獎贊許,那么他立刻就會有動力再翻一個。
包括之后的學習好,工作之后的優秀,很大的動力都是來自于父母的認可。
對于兒童期來說,這是可以的,但這種動力是不能一直作為我們人生前行的最大動力的。
如果一個人到了而立之年,還不能從父母的眼光中走出來,那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可悲在于自己內在巨大的生命力都無法真正被釋放出來,只有那么一點點被父母許可的部分可以使用。
而這么一點點的生命能量根本無法在復雜的成年人世界中去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
每個孩子都深愛著自己的媽媽,每個孩子都渴望讓媽媽為自己驕傲,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媽媽的肯定。
但仔細想想這其實是個很奢侈的需求,首先中國近50年的飛速發展,整個社會的發展是翻天覆地的,父母年輕時候奮斗的社會環境,無論是科技,經濟,文化,早已有了巨大的變化。
大部分50后,60后的父母都有極強的體制崇拜,大部分這個時代的父母認同: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其他。
而這種認知是建立在他們35歲之前都沒有生活在有市場經濟的世界里,所以他們極其追求穩定,也相信有個體制來保障收入的穩定是真實的,可持續的。
父母的時代提倡的是集體主義,自體的感受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事情,討論的多了容易被扣上自私不負責任的帽子。
當然,在那個物質匱乏經濟落后的年代,也只有合力一心搞建設,才能讓中國在那樣艱難的處境能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快速發展,完成經濟物質的基礎底子,才讓中國家庭可以富裕起來。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風格和大議題,每個時代的人一定會有很多時代差異,再加上人本身的人生經歷,人生機遇不同而帶來完全不同的性格,價值取向。
所以我們很難讓父母完全理解認可我們,這既是性格差異造成的,也是時代差異造成的。
其實我們既要接受媽媽的失望,也要接納我們對媽媽的失望,她沒辦法成為我想要的媽媽。
我記得自己三十多歲的時候,一次跟媽媽聊天,因為工作中有些難得的成果,在電話里跟媽媽分享,結果沒有得到認可,反而得到了很多的擔憂,質疑。
我解釋了兩句,試圖安慰她的擔憂,但效果不大。這是一種極其熟悉的感覺,孤獨,無力還有憤怒。
匆匆結束電話之后,我趴在床上發呆,心里堵得難受,突然狠狠的哭了起來,這通眼淚很復雜。
有對媽媽的認可求而不得的悲傷,也有突然意識到自己三十多歲的人了,還成長了這么多年,依然還是那么渴望得到媽媽認可的羞恥感。
那種悲傷和羞恥夾雜的情緒讓我悲從中來,哭的沒完沒了,把被子都浸濕了一大片。一邊哭一邊突然意識到:
“可能我真的就是有這樣的一個媽媽,我沒辦法擁有一個我期待的那樣的,能對女兒給出大大夸獎的媽媽,這就是我生命的設置。”
當我不再抗拒我所擁有的現實時,那一刻我接受了我就是需要媽媽認可的,這是我內心的渴望,我也接受了,我可能一輩子都得不到我想要的認可。
在那個瞬間,我同時接納了我有被媽媽認可的需求,以及我得不到媽媽認可的遺憾。遺憾是人生的一部分,我接受這個遺憾。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好像內在靈魂完成了兩項重大工程:
擁抱了那個需要母親認可的孩子,同時分娩出能夠自我認可的覺醒者。
我也意識到了其實我為什么受不了她對我的擔憂,因為擔憂里面就有不放心,也有不信任,這些都是失望的變體。
說白了,我接受不了她對我有任何形式的不滿意。
一個人怎么可能對另一個人在所有時刻的所有表現都滿意呢,就因為她是我媽?想想我們作為孩子也有很多不講理的期待。
我意識到那種每次和媽媽通話之后熟悉的無力感從何而來,因為我想消除她的擔憂失望,但我發現我好像無論如何都做不到。所以往往會變得憤怒,不耐煩。
當我意識到這些,突然就釋懷了,可能我永遠都無法消弭她對我的失望,擔憂,而消除她的失望和擔憂將不再是我的責任。
她對我的失望和我好不好也沒有關系,那是她的時代和她的經歷造成的,接受父母認知的局限,就像接受他們也會衰老一樣。
這種接受不是妥協也不是放棄聯接,而是對人性更為成熟的洞見,也是對自己年幼心智的告別。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
心理成熟的關鍵在于完成"分離——個體化"過程。能夠承受父母的失望,往往標志著真正心理邊界的建立——"我允許你失望,正如我允許自己做自己"。
我們總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也總要好好過一過自己的人生,這一生中我們要做無數的選擇,只有能從父母的眼光中走出去,我們才能感知到內在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并有力量去把它實現。
有時候要接受父母對我們的失望是挺難的,尤其是父母反應比較激烈的時候,他們甚至會用生病,斥責,冷漠來表達。
而對孩子來說,耐受住這些沖擊意味著要和父母完成徹底的精神分離,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足夠堅實又柔軟的內在人格,就無法面對這種分離。
因為這種感覺是非常可怕的,就好像要成為一個精神上的孤魂野鬼,很多人正是因為無法耐受這種感覺,所以才寧可抓著那份虛妄的聯系,不斷的獻祭自己,哪怕被控制,被剝削,都無法做出分離的動作。
如果我們感覺到自己被父母的期待壓住了自己的生命力,甚至這種期待已經內化成了對自己的牢牢束縛,那么我們需要去尋找那些更健康的精神聯結。
無論是其他人,還是書籍,課程,大自然,熱愛的事物······從中尋求養料,把自己的人格養的壯壯的。
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平靜地對媽媽說出:
"我注定會令您失望,正如您也令姥爺姥姥失望過。但這不是悲劇,這是我們家族進化的方式。即使您對我失望,我也是愛這個你的~媽媽。"
我們不必神化媽媽,也不必神化自己,承認我們是普通人,我們可以選擇直面自己的功課,也可以愛那個普通的媽媽。
作者:周梵,幸福心理學家與關系教練;資深溝通訓練專家;蟬聯2019&2020中國心理咨詢師權威排行榜Top50;百萬級女性成長課《自愛力》體系主理人;自媒體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文章常發表于【德芬空間、武志紅、邏輯思維、十點讀書】等百萬粉絲平臺。優質暢銷書作家,著有人生哲學類暢銷書《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婚姻-社會心理學暢銷書《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微信公眾號:周梵(ID:zerofield0)。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