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劉杰)半夏的風掀起新的扉頁
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
202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呂夢真
攜著23萬字浸透墨香的備考筆記
以初試第二、復試第三、總分397的優異成績
叩開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哲學專業之門
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
她的考研經歷
不是天賦異稟的傳奇
而是一個關于熱愛與堅持
方法與探索的成長故事
山東大學2025年碩士研究生擬錄取名單公示
萌芽:文學少女遇見哲學之光
大一時,初入大學校園的呂夢真正在經歷一場思維的覺醒。有一堂課的出現讓她對讀書和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就是王高印老師的《大學寫作》課程。“那時候讀了差不多50多本書,心理、中醫、歷史、經濟都有涉獵,但哲學最讓我著迷。”她回憶道。
在《理想國》《道德經》《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哲學與文學的交叉著作中她仿佛看到了一束光,引領著她去探尋哲學的世界,讓她的思維方式從感性審美逐漸轉向邏輯思辨。從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從加繆的荒誕哲學到海德格爾的存在之思,她在跨文本的對話中逐漸構建起理性思維的坐標系。
呂夢真閱讀書籍統計(部分)
正是這種跨學科的閱讀習慣,培養了她在不同學科間尋找邏輯共通點的能力,更讓她在潛移默化中構建起了“問題意識”。“以前讀文學作品,總被情感裹挾著走;現在會不自覺地追問:作者為何這樣論證?這個觀點在哲學譜系中處于什么位置?”這份對哲學的熱愛,在大二時迎來了更清晰的方向。
當她偶然翻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那些關于儒家、道家思想的論述,仿佛與她記憶中的文學經典產生了奇妙的共振。她更清晰地意識到,文史哲本就是一體的,而哲學正是那個能將碎片化知識串聯成體系的“金線”,于是,跨專業考哲學的念頭在她心中悄然生根。
破繭:跨考路上的自律與方法論
跨學科考研的學生,通常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構建新學科的知識體系,但在呂夢真的身上似乎并不是什么難事,這都得益于她在備考期間搭建起的讀書筆記框架。在閱讀哲學書籍的過程中,她累計完成了23萬字的讀書筆記,并用“三色批注法”來標注知識點。這些批注和延伸的思考成為她構建哲學知識體系的“秘密武器”。
“做筆記不是抄書,而是與作者對話。”在寫讀書筆記的過程中,呂夢真按照書籍的行文邏輯,用思維導圖梳理出每一章的框架,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隨著理解的深入,她開始做“厚”筆記——在核心考點旁標注原句引用、推理過程和自己的思考,甚至跨文本對比不同哲學家的觀點,比如在對比孔子與孟子的“仁”時,她會摘錄《論語》和《孟子》中的相關段落,分析其內涵的異同。
讀書筆記統計(部分)
到了沖刺階段,她又將厚厚的筆記“變薄”,提煉出每個知識點的“踩分點”大綱。“比如‘天人合一’這個考點,我會整理出概念來源、不同學派的闡釋、現代意義這三個維度,每個維度下再列關鍵詞。”這種層層遞進的筆記方法,讓她在后期復習時能快速抓住重點,原本需要逐字背誦的內容,通過框架記憶、知識串聯變得高效起來。
電子版讀書筆記(部分)
在英語學習上,呂夢真同樣展現出在學習方法上的智慧,她通過以賽促學的方式保持學習動力。“競賽就像一個計時器,逼著我不斷提升水平,還讓我總結出了很多應試技巧。比如養成了把握考試時間的習慣,也學會了按照分值分配學習時長。”她笑著說。
英語學習筆記
大學英語四級606分、大學英語六級528分、大學生英語競賽省級一等獎、“外研社·國才杯”省級三等獎……這些榮譽正是她學習能力與學習毅力的最好證明。這些學習經驗,更讓她在考研英語備考中顯得游刃有余。
“每天都覺得在收獲新知識,一點都不覺得累。”說起備考節奏,呂夢真最難忘的是暑期復習的日子。“那時候七點十分起床,晚上十二點前睡覺,除了吃飯、午休,幾乎都在學習。”日均13小時的學習強度聽起來令人咋舌,但她卻甘之如飴。
分值優先原則是她“獨創”的時間管理辦法,公共課和專業課的分值分別是100分和150分,那她在時間分配上也就按照1:1.5來進行復習安排。每周她會預留一次社交活動,和朋友去看場電影或吃頓火鍋,又或者練一練八段錦,“張弛有度才能保持效率,再嚴苛的時間表都需要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后盾:照亮備考路的溫暖力量
“考研不是單槍匹馬的戰役,是我與小伙伴們的并肩同行”。呂夢真和同專業的鄭琳琳和劉海洋,組成了“學習共同體”,三人每天互相監督、共享資源,演繹著考研互助的溫暖故事。
“琳琳的政治學得好,經常抽查我的知識點,有一次她來給我送鑰匙,還非得我背出來資本積累的知識點才把鑰匙給我。”呂夢真則發揮英語優勢,給她們分享閱讀技巧和作文模板,三人還會用“費曼學習法”互相講解知識點,就算是平時聊天,話鋒也會經常轉到自己的知識點上,在討論中加深理解。
呂夢真與鄭琳琳、劉海洋合影
這段同路相攜的日子里,他們成為了彼此的心靈支柱。鄭琳琳評價道:“呂夢真永遠在思考的眼神,是我大學見過最亮的光。”功不唐捐,終得所愿,最終三人都成功考上研究生,鄭琳琳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錄取,劉海洋考入武夷學院的茶學專業。
呂夢真與老師張馨月、羅彤合影
再堅定的人也有崩潰的時刻。考研后期,長期的高壓讓她陷入“拖延-焦慮”的惡性循環:白天起不來床,晚上熬夜趕進度,甚至一度失眠到凌晨三四點。“那時候真的快撐不住了,覺得自己準備了這么久,要是考不上該怎么辦?好在我們專業的任課老師都非常關心考研學生,像張馨月老師、羅彤老師都給了我很多備考的建議和關懷。羅彤老師那句‘做大于想’到現在還是我的手機壁紙。輔導員楊萌老師當時聽說我要考研,還當面鼓勵了我,我考上之后她也真心為我高興。” 這份師生間的真摯情誼,讓她堅信自己的選擇沒錯。
當被問及“備考期間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呂夢真說道,明白了人生沒有白走的路,那在路燈下背書凍紅的臉頰,在深夜與朋友爭論問題的沙啞嗓音,都成了刻在她靈魂上的哲學密碼。“培華教會我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力量,現在我要把這份力量傳遞給更多人。”在給學弟學妹的考研分享中,她寫下這樣一句話: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之后只管去做。在行動中體會,在質疑中確信,在孤獨中豐盛,在破碎中重建。
呂夢真從漢語言文學到哲學殿堂的跨越
生動展現了西安培華學院
“分類施策、精準培養”的育人智慧
在“知識-實踐-創新”育人閉環的錘煉下
她既在行動中淬煉了專業能力
又在質疑思辨中堅定了理想信念
最終完成了
從知識學習者到價值傳遞者的蛻變歷程
這個曾經在文學與哲學邊緣徘徊的女孩
已然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故鄉
呂夢真留下的不僅是一個考研成功的范本
更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
在理性與熱愛的交織中
不斷探索,不斷成長
讓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有意義
或許,這就是哲學賦予她的最大禮物:
在尋找真理的路上
同時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