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5月18日,山東省青州市古城景區舉辦全國助殘日活動。圖為游客在選購由殘疾人制作的手工藝品。
王繼林攝(人民圖片)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聾啞學校舉辦的手語公益大課堂上,大學生志愿者學習手語。
李凱攝(人民圖片)
在山東省膠濟鐵路青島博物館,國鐵濟南局青島客運段助盲志愿者引導來自濰坊盲校的孩子與車站服務機器人互動。
王海濱攝(新華社發)
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個全國助殘日,主題是“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凝聚團結奮進力量”。在這個溫暖的初夏,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關心、支持殘疾人群體,用行動傳遞愛與尊重。
近年來,在全社會的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下,在科學技術的賦能下,越來越多殘疾人自立自強,奮發有為。許多網友為此點贊。有網友評論稱,新時代,中國的殘疾人群體正以夢想為伴、與時代同行,用頑強奮斗把一個個美好夢想變成現實,在逆境向前中綻放光彩。
向善之力
助殘活動暖意涌動
連日來,全國多地開展豐富多樣的助殘活動,營造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創造殘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民網發布新聞關注各地對殘疾人就業增收的幫助。報道稱,音頻設計師、數據標記員、快遞企業客服、藥店營業員、咖啡制作學徒……17日下午,全國殘疾人專場公益招聘會在北京五棵松萬達廣場啟動。現場60余家企業提供300余個崗位,涉及零售、餐飲、加工制造、互聯網等多個行業。放眼全國,近日,各地殘疾人專場招聘會創新模式,受到用人單位和求職者歡迎。在內蒙古包頭,50家企業攜796個適殘崗位開展就業政策宣傳和招聘;在湖南長沙,招聘會通過多個線上平臺同步直播帶崗,主播和手語老師實時互動,讓無法來到現場的求職者也能了解崗位信息……“就業是殘疾人的一道關。”中國殘聯就業服務指導中心培訓處工作人員何萍說,“就業環境持續發展,殘障朋友將更好滿足心理和社會支持需求、實現人生價值。”
新華網發布新聞關注中國殘聯、全國婦聯等五家單位實施的殘障婦女就業增收項目“美麗工坊”。報道稱,2023年起,大量非遺文創從“美麗工坊”產出,為殘障女性織就了美麗的夢想。中國殘聯12日面向社會公布全國第二批“美麗工坊”名單,70家機構榜上有名。“美麗工坊”旨在通過選拔和扶持一批適宜她們就近就便或居家就業的手工制作企業或機構,專為殘障女性賦能。本次公布的70家,加上2023年首批公布的55家,全國已有125家“美麗工坊”,較規劃擴容25%。截至目前,“美麗工坊”已帶動殘障女性靈活居家就業超1.24萬人、機構就業3359人,超出原定目標。參與婦女2024年人均增收1.58萬元,機構平均增收111.13萬元。
央廣網關注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在該縣人民廣場舉行“全國助殘日”系列活動。報道稱,文藝匯演上,惠水縣特殊教育學校、貴州盛華職業學院(盲人音樂學院)的孩子們登上舞臺,用充滿活力的舞姿,展現了殘疾人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掌聲與感動交織成溫暖的海洋。活動現場,18家殘疾人工作列席成員單位通過各種形式開展扶殘助殘宣傳活動,讓溫暖觸手可及。“公益不是獨行路,而是萬人燈。”陽光公益助殘協會理事班澤锃表示,在接下來的公益事業中,將多措并舉為殘疾人辦好事、送溫暖。
科技之光
助殘服務更加精準
語音合成讓視障人群重拾閱讀樂趣,AR眼鏡輔助聽障患者“看見聲音”,智能假肢讓肢殘人士手隨心動,腦機接口助力截癱患者“心想事成”……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傳感器、神經生物學等技術的發展,科技成為幫助殘疾人克服身體障礙、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社會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人民網發布新聞關注科技成果帶來的殘障友好解決方案。報道稱,智能仿生手、AI語音交互輪椅、無障礙居家改造系統……5月16日,四川成都全國助殘日主場活動現場,21家助殘科技企業展示展銷,數十款前沿科技輔具集中亮相。“這款義肢不僅可以快速響應,還能完成很多精細動作。”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右腿的卿靜文,來到現場演示智能仿生義肢。“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殘障人士融入社會的門檻。”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王勇說。成果轉化提供更多殘障友好解決方案,彰顯科技助殘的力量與溫度。
新華網關注智能技術對盲人朋友出行的幫助。報道稱,在廣西全國助殘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專為盲人朋友設計的智能眼鏡可規劃出行路線,將采集的視覺信息迅速轉為語音提示,清晰告知障礙物的距離和方向;智能機器狗可精準導航、預警危險,還能靈活執行指令完成蹲坐、越障、物品運輸等動作。“我們正聯合科技企業開展智能機器狗專項馴化工程,計劃通過AI技術創新,將其打造為新型智能導盲犬。”廣西壯族自治區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主任謝江斌介紹。
環球網發文關注科技革新輔具產業。報道稱,輔助器具是殘疾人融入社會的“橋梁”,近年來,在政策紅利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下,國產輔具正打破困局。《關于加快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推動產業升級,2024年福祉博覽會上,國產假肢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1/3,性能卻可與之媲美。腦機接口、AI外骨骼等前沿技術加速落地,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發的AI外骨骼機器人,已幫助下肢殘障人士實現自然行走,而智能導盲犬在杭州亞殘運會的應用,則標志著國產輔具在場景化服務中的突破。
自立之歌
奮斗書寫生命華章
面對身體的不便和生活中的困難,很多殘疾人自強不息,在奮斗中書寫生命華章。他們的精神令廣大網友感動。
人民網發文關注榜樣的力量。報道稱,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事跡首場報告會,于5月16日下午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參加首場報告會宣講的全國自強模范、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18日下午分別來到北京師范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面向師生開展事跡宣講,會場上不時響起熱烈掌聲。“靈魂的光芒永恒閃耀,精神力量能跨越一切障礙。”坐在輪椅上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學生沙瑞欣說,“宣講團成員的經歷讓我深受觸動。盡管先天或后天被‘關上了一扇門’,但我們仍然能學習、逐夢,詮釋生命的完整意義。”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學生胡靖悅在宣講報告會后說:“全國自強模范克服障礙取得成功,他們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不肯服輸的拼搏精神,是我們青年學習的榜樣。”
央視網發文禮贊自強精神。報道講述了一個故事,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2024年巴黎殘奧會獲得金牌數最多的運動員蔣裕燕分享了自己的游泳經歷與人生故事,現場的學子們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魚有一條尾巴,我有一條腿。我投入了自己的青春,只為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水花飛濺中,堅定地劃向人生的前方。”蔣裕燕說。一場車禍讓蔣裕燕失去了右臂和右腿,當學生問她怎樣才能走出人生困境,蔣裕燕說:“身體有殘缺其實并不可怕,大膽去嘗試,你能做到的遠比想象的更多。”
殘疾人朋友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網友。網友“企鵝小姐”說:“獨立自強的殘疾人朋友,活躍在工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條戰線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要為他們點贊。”網友“小南的數學題”說:“他們身處逆境,卻從不向命運低頭;他們有的靠勞動技能增收致富,有的以藝術才華點亮人生,有的用體育精神超越自我……殘疾人朋友以他們獨有的姿態,向我們展示了堅強者的自信、奮斗者的風采。”(記者 楊俊峰)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23日第05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