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大非川之戰是公元670年四月至八月,大唐與吐蕃為爭奪安西四鎮,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一帶發生的重要戰爭。
此戰,唐朝名將薛仁貴率領十萬大軍登上青藏高原與吐蕃四十萬主力對峙。
雖然唐軍作戰勇猛,但高寒缺氧的氣候環境極大折損唐軍士兵戰斗力,再加上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導致糧草輜重盡被吐蕃奪毀,薛仁貴不得不與吐蕃談判議和,接受敗局。
唐朝遭遇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失敗,吐蕃則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從此吐蕃取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為唐朝對外主要威脅。
大唐與吐蕃從姻親蛻變為宿敵
說起吐蕃,人們自然會想起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的故事,這一故事被視為民族團結的千古佳話載入史冊。
故事的男主角松贊干布是吐蕃的最高統治者,即贊普。松贊干布時代的吐蕃和大唐的關系非常不錯,以翁婿禮節待之。
現在有句俗語叫:“和平是打出來的”用在唐朝與吐蕃的關系上非常貼切。
松贊干布于貞觀年間即贊普位,此后十多年里平定西藏地區大小部落,于633年(貞觀七年),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統一西藏地區。
此后他繼續向北向東擴張,吞并吐谷渾,威脅內地安寧。唐太宗李世民派軍阻擊吐蕃軍,在松州之戰將其擊敗。
此戰不僅迫使松贊干布退兵謝罪,還逼迫吐蕃退出已吞并的黨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而唐朝成功控制河西隴右,向西域擴張,在地緣上對吐蕃形成包圍態勢。
松贊干布在唐朝的全面戰略壓制下只能罷兵龜縮邏些,而當時李世民的戰略重心在東北的高句麗戰場,為了安撫西南戰線,才派遣文成公主前往和親。
由于唐朝對吐蕃處于優勢,再加上文成公主卓有成效的聯姻外交,唐與吐蕃之間維持了一段和平的蜜月期關系。
當時有許多漢族人進入西藏,一些吐蕃貴族子弟也進入長安的國子學學習漢文化。雙方使臣不絕于途。
然而隨著李世民、松贊干布等老一輩戰略家的故去,唐與吐蕃的關系也沒有以前牢靠。
一方面,吐蕃受中原文化和農業耕作技術的影響,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另一方面,唐高宗李治上臺后持續對高句麗用兵,西北防御有所松懈。吐蕃擴張勢力有所抬頭。
669年,吐蕃大相(宰相)贊悉若任命其弟論欽陵率軍占領吐谷渾,并以此為跳板,于670年四月入侵并攻占唐朝控制的于闐、疏勒、龜茲、焉耆等安西四鎮,嚴重威脅大唐在西部的戰略安全。
很快,吐蕃入侵的消息傳到長安,舉朝嘩然,此時的大唐剛剛滅了與之為敵幾十年的高句麗,君臣上下躊躇滿志,決定對吐蕃用兵。
李治命曾在朝鮮半島聲名赫赫,有著“三箭定天山”的神話般人物,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受詔為邏娑(拉薩)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領兵五萬討伐吐蕃。
朝廷普遍認為吐蕃大舉占領西域,國內必然空虛,只有占據邏娑,直搗黃龍,才能解西域之圍。
雪域高原上的對決
從戰術層面看,唐軍作戰重點是要奪回吐谷渾,幫助其復國,以迫使吐蕃屈服。
因為吐谷渾是連接青藏高原和西域的咽喉要道,只要拿下吐谷渾,便可切斷吐蕃與西域的聯系,進可直搗吐蕃都城邏娑,退可奪回安西四鎮。
670年四月,薛仁貴率領五萬精兵踏足高原區,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
雖然唐軍動作神速,但想取勝并非易事,首先唐軍面臨后勤補給線過長的問題,從關中平原運輸糧餉到青海路程崎嶇。
而且軍隊越深入腹地,海拔就越高,地形地勢也更加艱險,再加上高原地帶土地貧瘠,物資匱乏,唐軍只能依賴于內地供應,這對后勤物資投送是極大考驗。
其次,吐蕃軍兵多將廣,以逸待勞,其調動的軍隊多達四十萬,領兵的是號稱吐蕃第一名將的論欽陵,其為人臨危不亂,擅長排兵布陣。
綜上,薛仁貴只有速戰速決,才能取得戰斗勝利。由于唐軍攜帶的輜重車馬過多,易遲延進攻效率,薛仁貴留下副將郭待封率軍兩萬在大非川設置營柵、安置物資。
薛仁貴自己則統領剩余精銳輕裝奔襲,很快兩軍在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被薛仁貴打得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余頭。薛仁貴趁勢進占烏海城。
不過唐軍進展順利時,偏偏后院起火,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后,未等薛仁貴命令,擅自率后隊帶糧草輜重出發。
唐軍的動向迅速被論欽陵捕捉,論欽陵判斷薛仁貴親率主力奇襲烏海,糧草輜重必然不濟,正探得大非川唐軍開拔,料定唐軍糧草、輜重皆在此。
遂繞開薛仁貴鎮守的烏海,對郭待封發動奇襲,大敗郭軍,盡奪其糧草物資,切斷唐軍后備補給。
此時的薛仁貴與吐蕃增援部隊對峙,分身乏術,來不及救援,只能眼睜睜看著失去糧草輜重。
要知道,在雪山作戰,補給是第一生命線,彈盡糧絕的唐軍幾乎陷入絕境。同時,高原疾病和缺氧的惡劣條件不斷折損唐軍戰斗力。
由于薛仁貴的部隊經歷了一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進的過程。
烏海海拔高達4000多米,很多士兵出現高原反應,急性肺水腫、心臟病,以及眩暈、頭痛、腹瀉籠罩在唐軍軍營中,在這種情況下,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
雙方僵持至六月中旬,吐蕃逐漸集齊四十萬大軍,將唐軍團團圍困,逼迫唐軍決戰。
由于大非川地勢平坦,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在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的吐蕃軍面前,薛仁貴只能選擇妥協,于當年八月份與欽陵論議和。
至此,持續唐與吐蕃的大非川之戰落下帷幕。經此一戰,吐蕃軍占據青海西部,吞并吐谷渾,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
而唐朝遭遇開國以來對外作戰第一次重大挫折,被迫撤銷安西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
直到692年大破吐蕃軍,復取四鎮,再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才把西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756年以后,唐朝陷入安史之亂,吐蕃趁機攫取唐朝舊地,青海、隴右之地盡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