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新區人和小學骨干教師為恒合民族學校學生上思政課。 學校供圖
山東省荷澤市定陶區開展體育骨干教師培養對象培訓授課活動。 定陶區教體局供圖
學生們在吉林省自然博物館參加研學。 吉林省教育廳供圖
清晨6時,一輛輛大巴車穿過濃霧繚繞的盤山公路。車里,重慶市教委幫扶集團工作人員緊抱著懷中的教學機器人模型,望著窗外陡峭崖壁上“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的紅色標語。
在他身后,有一支裝有30臺智慧黑板、200套科普實驗箱和500冊圖書的車隊,正駛向渝鄂交界的重慶市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這個平均海拔1200米的鄉,即將被知識的暖流潤澤。
“老師快看!地球在轉!”萬州區恒合民族學校初一(2)班的教室里,爆發出一陣驚呼。地理教師張秋雨輕觸智慧黑板,太陽系3D模型瞬間立體呈現。學生譙勇伸手“抓住”虛擬地球,指尖滑動,晨昏線在屏幕上流轉出金色光暈,照亮了學生那寫滿好奇的臉龐。
這樣的改變始于2023年9月。當市教委幫扶集團將首批智慧黑板運抵學校時,58歲的老教師蒲云萬有些手足無措:“我們在這大山里待了大半輩子,哪會用啊?”
幫扶隊員袁偉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一邊操作演示,一邊耐心講解每個步驟的用途與要點。在《觀滄海》古詩教學中,點擊屏幕就能展現出碣石山實景地圖,AI語音帶學生沖破時空束縛,與“曹操”面對面交流。
如今,蒲云萬已能嫻熟制作動態課件,“上周教《活板》,孩子們通過動畫,看清了膠泥刻字的全過程”。他經常與其他教師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和教學經驗,帶動整個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各位同學請看,這是空間站機械臂的1∶10模型。”2024年3月15日,一場特殊的直播課讓科普館沸騰起來。屏幕那頭,幫扶教師楊飛正在拆解設備;這頭,恒合民族學校教師牟歡指導學生組裝模擬裝置。
這樣的“雙師課堂”已成常態。市教委幫扶集團打通“校校通”網絡,讓恒合鄉學子每周都能與主城名校同上一堂課。更讓教師感動的是資源適配:市教委幫扶集團還為學生準備了適配的教材,教材上每頁都有幫扶教師準備的手繪插圖和二維碼語音包。
在新建的“星空畫室”,學生們將糍粑錘紋拓印在木板上,創作出《銀河下的土家寨》。“去年我們選送作品參加市級大賽,全部獲獎。”恒合民族中心小學校長黃再興說。
在操場邊,幫扶隊員正調試新到的天文望遠鏡。晚自習教室里,初三學生陳浩專注地盯著本子,認真寫道:“今日觀測筆記:透過望遠鏡,仙女座星云宛如一團神秘的迷霧。”
在恒合民族學校檔案柜里,學生成長檔案整齊排列,生病、身體虛弱、請假休養等情況一一記錄在冊。面對學生因身體不適缺課的情況,幫扶教師楊華興每周一次奔赴學生家中,耐心講解知識要點。
市教委幫扶集團駐恒合鄉工作隊副隊長、市教委統戰處處長郭冠仁展示著幫扶臺賬:累計投入4000多萬元改造兩所學校,協調89名教師結對指導,建立“一生一策”成長檔案。最讓他欣慰的是“反向支教”——恒合鄉教師研發的課程“高山植物STEM”,今年已被主城10所學校采用。
“想當初,咱們學校連一塊完整的黑板都湊不出來,教學條件艱苦。”夜幕降臨,恒合民族學校校長賀雄飛帶記者走進正在封頂的新教學樓,“可如今,孩子們馬上就能在學校里仰望銀河,探索宇宙的奧秘了,這是多么大的變化!”
遠處傳來晚自習的鈴聲,瑯瑯書聲驚起林間宿鳥。市教委幫扶集團工作組的車輛漸行漸遠,車燈在山路上連成蜿蜒光帶,恰似灑向群山的教育星火。
山東省教育廳幫扶菏澤市定陶區鄉村振興
名師上門教 專利免費送
本報訊(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諸葛佳琳 楊傘傘)“我們一定會把濟南學習之行的‘金點子’,化作定陶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招數’!”近日,赴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參加“靶向培訓”后,菏澤市定陶區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朱慶民表示。
自2023年重點幫扶定陶區鄉村振興以來,山東省教育廳將其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一把手工程”,實施“定陶實驗十大行動”幫扶方案。
山東省教育廳著力推動定陶教學質量整體提升。一方面,組織省學前教育中心各幼兒園、省教科院專家、齊魯名師“送培助研”24場,選派青島市20名骨干教師開展為期一年的幫扶支教,臨沂大學等高校133名師范生實習支教;另一方面,向定陶教師免費提供3800余節次微課等數字教育資源,連通98間錄播教室,直播165場。目前,定陶有70人被評為教師培訓學科骨干教師,62人入選區級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4人入選齊魯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建設工程。
立足區域需求,山東省教育廳深入推動定陶職教轉型提質。成立“職教幫扶高校聯盟”,引進7名“科技副總”,促成校企合作22項,免費開放專利469項,盤活閑置車間11座,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500余人次。推動9所學校定向幫扶定陶區職業中專,投入財政資金400萬元,強化兩個省級特色化專業建設。
山東省教育廳還組織高校對接定陶區發展需求21項,建設鄉村振興驛站、科技小院等平臺30余個,已有60余名專家到企業開展科技服務。其中,齊魯工業大學開展區域定向專利許可項目合作,為定陶區免費提供127項發明專利,惠及20余家企業。
“等我長大了,帶奶奶來長春兜風”
——24名留守兒童研學記
本報記者 劉少利 通訊員 宋霄
今年“五一”假期,對吉林省通化縣興林鎮大荒溝村的21名留守兒童來說,終生難忘。
大荒溝村地處長白山腹地。5月1日一大早,這些從沒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在吉林省教育廳駐村工作隊的組織下,參加“教育幫扶·致遠未來·鄉村少年長春行”主題研學活動。
第一次出遠門,3小時的車程里,孩子們趴在車窗前,眼都不舍得眨一下。“原來大山外面是這樣的啊!”“原來高速上能并排跑這么多車啊,可比我們村那水泥道寬多了!”
抵達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看著一代代紅旗車從這里駛向全國、走向世界,孩子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工業搖籃”的厚重底蘊。幾個小男孩圍著最新款紅旗車,輪流擺著酷酷的姿勢在車前合影。八年級學生郝俊熙偷偷對小伙伴說:“等我長大了,我也買一輛,帶奶奶來長春兜兜風。”
在吉林省自然博物館里,孩子們激動地指著足有兩層樓高的恐龍化石模型發出了驚呼。“鱷魚是什么動物?”“兩棲,不不不,爬行。”生物課本上的知識瞬間變得鮮活起來。
動植物公園的探訪則充滿了活力。孩子們第一次看到,原來孔雀開屏這么絢麗,原來金絲猴跳躍如此靈動,原來“東北金漸層”東北虎踱步這樣威嚴……小腦袋瓜們擠在圍欄外,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看,它會剝香蕉!”“你看你看,它居然還給同伴撓癢癢。”
返程時,每個孩子的筆記本都寫得滿滿當當。世界的精彩如同種子播撒在他們心中,等待生根發芽。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23日 第03版
作者:本報記者 楊國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