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身邊有個紅人,走路帶風,說話帶笑,滿朝文武見了他都得低頭。
可就是這么個權傾天下的人物,臨死前卻把兒女叫到跟前,只說了兩句話。誰也沒想到,這兩句話竟讓和家躲過滅門之災,子孫后代安安穩穩過了兩百多年。
從窮小子到"二皇帝"的升官路
和珅這輩子,活脫脫就是部"寒門逆襲"的教科書。他爹是個沒落旗人,死得早,家里窮得叮當響。小和珅帶著弟弟和琳,倆孩子差點被親戚趕出家門。
可這小子硬是靠著一股子機靈勁,考進了咸安宮官學,那可是清朝頂級的貴族學校。
在官學里,和珅把滿、漢、蒙、藏四種語言學得溜熟,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
老師都夸:"這孩子天生聰慧,準能當宰相!"誰成想,這話還真應驗了,就是應驗得有點歪。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當上了鑾儀衛侍衛。有回乾隆出門,轎夫不小心摔了轎子,和珅眼疾手快,一把扶住轎桿。
乾隆撩開簾子一看:好個俊俏后生!然后乾隆一問話,和珅對答如流,把皇帝哄得龍顏大悅。三天后,他就從看大門的升成了戶部侍郎。
這官一升,和珅的"才華"算是開了閘。他整鹽稅、修河道、辦貢品,件件都辦到乾隆心坎里。
最絕的是,老皇帝想蓋園子又怕花錢,和珅立馬搞出個"議罪銀"制度:官員犯了錯,拿錢就能贖罪。這錢流水似的進乾隆私庫,和珅自己也沒少撈,愣是把國庫虧空給填上了。
貪出來的"富可敵國"
要說和珅貪污,那真是貪出了新高度。他家的當鋪、錢莊開遍大江南北,連江南織造衙門都成了自家提款機。有一回戶部查賬,發現云南的銅礦稅少了八十萬兩,一查,好嘛,全進了和珅的腰包。
最夸張的是他家的恭王府,光是后花園就比故宮御花園還大。府里藏著個"藏寶樓",九十九間房,每間房放一種寶貝:東邊屋里堆翡翠,西邊屋里擺瓷器,中間屋子全是金磚。
嘉慶帝抄和珅的家時,光是金元寶就裝了二十六車,銀錠子堆得像小山。
可和珅貪歸貪,辦事確實有一套。有年黃河發大水,朝廷沒錢賑災,和珅跑去江南,三天就湊齊三百萬兩白銀。
乾隆南巡六次,次次住和珅家,為啥?省錢啊!和珅把行宮修得比皇宮還氣派,乾隆住著舒坦,還不用花國庫的錢。
兩道密令保住全家命
乾隆一死,和珅就知道要完了。因為嘉慶帝早就看他不順眼,果然!在嘉慶登基第四天就下旨抄家。
和珅在牢里寫了首絕命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臨死前,他把兒女叫到跟前,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趕緊分家,越快越好!"兒子豐紳殷德連夜把家產分成十二份,親戚們各自領走。
和珅還教他們:"把銀子換成田地、當鋪,記在別人名下。"這一招真靈,嘉慶派去抄家的官兵翻遍和府,只找到些字畫古董,真正的錢早轉移了。
第二句更絕:"拆祠堂,燒族譜!"和珅知道,留著這些東西,朝廷早晚能順著線索把和家人一網打盡。他讓子孫改姓換名,有的姓"夏",有的姓"王",從此低調做人。
和家后裔的"生存智慧"
和珅死后,和家沒像其他貪官那樣被滅門,反而活得滋潤。為啥?就因為聽了他那兩句話。
豐紳殷德帶著老婆固倫和孝公主搬到河北鄉下,每天種地養雞。表面上是個破落戶,暗地里卻經營著二十多家當鋪。
和珅的侄子們更精,跑到江南開書院,教出不少進士,硬是把"貪官家族"洗成了"書香門第"。
到了晚清,和家后人出過舉人,當過知縣。民國時還有人在北大教歷史,專門研究清朝貪腐案?,F在北京還有和家后人,開古玩店為生,店里掛著幅對聯:"前事不忘后事師,和珅遺訓子孫知。"
歷史給和珅蓋棺定論
要說和珅是好人,那肯定不是。他貪的錢夠清朝打十年仗,他建的"議罪銀"制度把官場搞得烏煙瘴氣??梢f他是笨蛋,那更不對。臨死前那兩招,比多少謀士都高明。
嘉慶帝抄和珅家時,看著滿屋金銀,說了句大實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他不知道,和珅早把真金白銀藏到了地下。就像老北京人說的:"和珅是只老狐貍,活著會撈錢,死了還會算計。"
如今我們逛恭王府,看著那些金碧輝煌的殿宇,不妨想想:這滿屋子的寶貝,真能買來子孫平安嗎?和珅用命換來的答案,怕是句大實話——錢財權勢都是過眼云煙,活著,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