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財經》新媒體 劉芬 編輯 | 蔣詩舟
被稱為新型“登山外掛”和“爬樓神器”的外骨骼機器人,正在撬動普通人的消費需求。
今年五一,黃山、泰山、華山、廬山等多個景區均推出外骨骼機器人輔助爬山服務,泰山景區甚至在機器人中增加緊急呼救、景點講解等功能。電商平臺上,外骨骼助力行走器的價格在數十元至上萬元不等。
目前,外骨骼技術開始從硬件、控制向人工智能訓練、通用化轉移,同時具備腦機接口等后續技術方面的延伸空間。不過,隨著外骨骼機器人從醫療康復拓展至居家社區、戶外休閑等大眾場景,用戶評價不一。有人表示穿戴步驟簡單、設計人性化、能貼合身體曲線提供良好支撐力。也有人直言是概念產品,存在塑料扣突然斷裂、下部固定設計不周到、產品穿戴不適、助力效果不明顯等不足。
外骨骼機器人走紅和多只股票大漲下,產業商業化進程如何,是“風口”還是“虛火”?
玩家主要分兩類,企業發展格局尚待成型
一般而言,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可穿戴的智能機械裝置,通過電機、傳感器、控制系統等技術協作,為人類提供類似動物外骨骼的力量支撐,增強或恢復人體的運動能力,在一些領域有明確的需求和廣泛的應用潛力。中信證券預測,到2028年中國外骨骼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24億元以上。
比如,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日漸增加的康養需求和日益減少的勞動力,為外骨骼機器人應用打開想象空間。中國每年新增腦卒中患者250萬人,外骨骼機器人可用于腦卒中等患者的康復訓練,幫助患者恢復正常行走能力。中國工業領域從業人數1.14億人,外骨骼可以幫助從業者減輕負重,提高工作效率。戶外運動方面,外骨骼機器人可用于輔助登山、越野跑、滑雪、野外探險等場景,幫助戶外運動愛好者增強體能、減少受傷風險。軍事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可提升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提高后勤保障效率。
在中銀證券分析師楊思睿看來,相比人形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有自身優勢,也較適合中國國情。例如,較符合人類利益,包括在保留就業崗位、交互體驗感、減少倫理沖突等方面,容易被人類使用者接受。特別是“就業友好”,即不會取代人類員工,反而是提升勞動者能力、減少勞動損傷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在制造業等領域較能落地,能發揮中國勞動力優勢。
不過,國內外骨骼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2018年6月國家藥監總局將首個NMPA注冊認證給大艾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起,中國醫療康復外骨骼機器人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開啟商業化階段。目前外骨骼機器人產業鏈較為成熟,格局尚待成型。一方面,外骨骼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在產業鏈上游(零部件等)重疊較大,關節模組的穩定性、輕量化等均是需突破的技術壁壘。另一方面,外骨骼機器人的整機設備廠商和下游會有所差別。楊思睿直言,“相比人形機器人領域存在特斯拉、波士頓動力等巨頭系企業的格局,專門制造外骨骼機器人的企業目前還以創新型企業為主。”
國金證券認為,目前國內的外骨骼機器人行業公司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醫療行業公司,針對醫療康復訓練推出康復級外骨骼機器人,主要解決患者行走困難等問題,例如翔宇醫療、偉思醫療、大艾機器人等。另一類是主打消費級市場,主要聚焦戶外運動人群,提供登山和徒步輔助功能,同時產品也可以用在工業助力、助老出行等領域,例如肯綮科技、程天科技、探路者等公司。
其中,外骨骼機器人行業上市企業包括振江股份、翔宇醫療、偉思醫療、精工科技、探路者等,已經取得外骨骼機器人相關技術專利,或者正處于正式發布前的最后測試、打磨階段,部分醫療領域公司已推出康復專用機器人。
其余多數初創企業仍處于 Pre-IPO 階段,雖然尚未登陸資本市場,但憑借在外骨骼核心算法、核心元器件領域的多年研發沉淀,已正式推出外骨骼產品,并在戶外運動、工業助力、康復訓練等場景商業化落地。
市場不乏跨界者切入。比如,臥龍電驅日前在互動平臺透露,其消費級智能外骨骼機器人樣機正在內部測試。不過,外骨骼機器人市場新進入者,通常面臨技術門檻高、研發成本高、產品體驗不完善、用戶粘性、認證門檻高等挑戰。
其一,外骨骼機器人需要依賴較為復雜的電控技術、電機技術以及傳感系統,同時還需要較強的智能控制能力。其二,近幾年大量研究專利得到保護,新進入者需花費更高昂的研究成本打造核心產品,目前外骨骼機器人技術尚不完善,而國家對于醫療設備器械認證有嚴苛的認定標準。
未大規模放量,產能是限制因素
在中銀證券看來,目前核心技術突破不及預期。電池、電機、輕量化、AI適應算法等有待進一步成熟完善。后續,腦機交互等相關技術的研發需求或將陸續浮出水面,可使產品功能性和舒適性更強。但是,整體上技術研發都具有不確定性。
此外,產品商業化屬性不及預期。過去,產品價格因材料、零部件、算法等因素居高不下。近年來,隨著消費市場對外骨骼技術的重視,以及產品原材料價格下降等,產品售價開始下降至千元級別,但整體商業化的推動還可能存在波動。在醫療康復領域,外骨骼機器人價格較昂貴,技術壁壘高,個體普及率有限。另外,工業設計等方面還需更好地滿足消費級市場需求。
同時,落地領域中,工業制造業、高端醫療和康養等行業是下游重點領域,如果宏觀經濟承壓,可能會對行業采購等方面造成壓力,影響早期需求的及時釋放和兌現。
商業化進程上,眼下國內外骨骼機器人企業未大規模放量,產能仍是行業限制因素。
泰山景區的外骨骼機器人由泰山文旅集團和肯綮科技共同開發。肯綮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運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為滿足不斷增長的訂單需求,肯綮科技正積極擴張生產線,為此新申請5500平方米的生產基地。同時,鑒于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生產難度較高且流程把控具有復雜性,公司已將原本外包的生產線收回,全部轉為自主生產。
今年以來,程天科技、傲鯊智能、優龍機器人相繼宣布完成新融資,資金重點用于研發迭代、場景開拓、產線擴建方面升級等。其他多家廠商,仍處在研發和小批量試產階段。
據振江股份2024年年報,公司于2024年已有4項專利申報,主要涉及上肢助力外骨骼、腰部助力外骨骼的總體技術和核心部位的組件技術。今年5月,振江股份董事長胡震在業績會上表示,(外骨骼機器人)的量產需要過程,目前公司的產品在樣品階段,著重解決功能性問題,年內會進行小批量試產,進行推廣試用,獲取用戶反饋,并進行迭代,重點方向是公司內部車間試用和景區投放。
5月20日,精工科技對外否認公司外骨骼機器人與京東物流、順豐簽訂試用協議,表示目前公司研發團隊尚在對單關節(髖關節)外骨骼助力機器人進行不同場景調試和算法測試、持續打磨產品。5月21日,翔宇醫療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重點打造的便攜式外骨骼助行機器人已進入小批量階段,預計年內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上市銷售。同月,偉思醫療對外回應,“目前公司外骨骼機器人為醫療康復用器械,并非(近期市場熱捧的)消費類產品”。
在國金證券看來,AI技術的進步已提升外骨骼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外骨骼機器人可以更加精準的判斷人類行走意圖,計算所需的關節力矩,并通過驅動器精確地提供輔助動力。碳纖維、鋁合金等材料的應用也助力外骨骼進一步輕量化,既提高了舒適性,也提高了續航能力。此外,機器人供應鏈的逐漸成熟以及新型復合材料的使用也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提升了外骨骼機器人的性價比。
其預測,隨著2025年外骨骼機器人產品自身性價比提升,登山輔助場景租賃模式的興起,以及各初創企業融資加速,有望助力2025年外骨骼機器人企業量產加速,2025年也有望成為消費場景應用爆發元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