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
就是跟我們那個北邊的老鄰居打交道,總覺得對方吧,特愛“秀操作”,喜歡打點自己的小算盤。
可奇怪的是,每次他覺得自己這牌打得特漂亮的時候,最后的結果,總有點出乎意料。
這背后,到底是一部什么樣的戲?
故事得從很久以前的一場“石油大戲”說起。那時候,俄羅斯手里捏著兩張王牌,一張是通往咱們大慶的“安大線”,另一張是通往日本納霍德卡的“安納線”。
他的算盤打得噼啪響。
讓中國和日本相互抬價,他自己呢,穩坐釣魚臺,誰出的錢多,油就給誰。這出“二桃殺三士”的戲碼,他覺得,簡直是天衣無縫。
開局,看起來確實是他勝券在握。
這種想“拿捏”咱們的感覺,其實一直都有。
比如賣武器那會兒。咱們當年對蘇-27戰斗機,那真是眼饞。好不容易引進了,心里那個激動。
結果呢?
飛著飛著就感覺不對勁了。原來人家給的是“猴版”,就是削弱了性能的版本。核心的航電系統、發動機,都跟你原版的有差距。
說白了,就是我可以賣給你,但你別想學會我的真本事。我得一直對你保持著技術優勢。
這算盤,夠精明吧。
不光是軍事上,經濟合作上也一樣。
俄羅斯那個遠東地區,地廣人稀,一直想開發,但缺錢缺人。于是,他們又想到了我們。
畫了一個特別大的餅。
說歡迎中國來投資,來開發。他們希望我們出錢、出人、出技術,把他們的土地建設得漂漂亮亮。
但主導權,資源所有權,都得牢牢抓在他們自己手里。
這種想法,就是把你當成一個功能性的角色,一個“錢包”,一個“施工隊”。你需要我的資源,那你就得按我的規矩來。
可他們好像忘了,棋盤上,不止他一個棋手。
咱們再回到開頭那個石油管道的故事。
在俄羅斯搖擺不定,想讓我們跟日本競價的那將近十年里,我們可沒閑著,更沒有傻等著。
我們的目光,悄悄轉向了西邊。
一條通往中亞的能源大動脈——中哈石油管道,就在那段時間里,頂著各種困難,一寸一寸地鋪設起來了。
等到這條管道建成通油,我們能源進口的渠道,一下子就多了個關鍵選擇。
這時候,俄羅斯再想用那條管道來要高價,他的籌碼,還剩多少?
我們用行動告訴他:你這兒的油,很好,但不是我唯一的選擇。
這種“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思路,其實貫穿始終。
那個被削弱了的蘇-27,確實讓我們憋了一口氣。
但這口氣,沒變成怨氣,而是變成了志氣。
你不是搞技術封鎖嗎?不是不想讓我們學真本事嗎?
行。
那我們就自己鉆研,自己琢磨。把買來的飛機一寸寸地吃透,然后,開始我們自己的征程。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我們有了殲-11B,在蘇-27的基礎上脫胎換骨。再后來,我們有了自己的國之重器,殲-20。
當殲-20在天空呼嘯而過的時候,不知道我們那位老鄰居心里是什么滋味。
他當初那個防止技術外泄的小算盤,非但沒能鎖住我們,反而像個催化劑,逼著我們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
這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世界是會變的。
時間快進到2014年。
因為烏克蘭危機,俄羅斯遭到了西方的全面制裁,日子一下子就不好過了。經濟上急需一個出口,政治上急需一個伙伴。
他們的目光,再一次,也是必然地,投向了東方。
這次,是天然氣。
一場被稱為“世紀合同”的天然氣談判,拉開了大幕。只是這一次,坐在談判桌兩端的人,心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當年那種“我手握資源你來求我”的傲氣,不見了。
我們抓住了這個窗口期,在談判中打得有來有有回。根據當時一些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我們最終拿到的天然氣價格,比當時歐洲市場上的價格低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爭取到了很多附加條件。
比如,管道建設的大頭費用,得由俄方來承擔。
再比如,也是最關鍵的,這筆天價的交易,可以用我們自己的人民幣來結算。
這一下,攻守之勢,徹底逆轉。
曾經那個想當“甲方”的人,如今變成了有求于我們的“乙方”。
這種地位的變化,在另一筆軍售交易里,體現得更像一出黑色幽默。
大概也是在那段時間,俄羅斯又開始向我們推銷他們當時最先進的蘇-35戰斗機。
他們還是老想法,覺得這架4.5代戰機,特別是它那個厲害的矢量發動機,對我們來說肯定有巨大的吸引力,能當成一個重要的籌碼。
可他們似乎沒注意到,或者說不愿意承認,我們這邊,第五代隱形戰機殲-20,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首飛了。
當2015年蘇-35的合同最終敲定時,我們的殲-20已經快要服役了。
所以最后的結果是,我們象征性地采購了24架。
這個數量,遠低于俄方的預期。我們買它,更多是拿回來研究研究,借鑒一下人家的設計思路,特別是發動機技術。想指望它成為我們的主力,那是不可能的了。
俄羅斯還想用一款非隱身戰機來“拿捏”一個已經擁有第五代戰機的國家,他手里的“王炸”,在我們眼里,已經變成了“對三”。
時代,真的不同了。
有了這樣的實力和底氣,我們看待合作的心態,也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俄羅斯的另一個宏大計劃,是修一條從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速鐵路。
這個項目,他們一度將其定位為“一帶一路”合作的旗艦,非常希望中國的資金和技術能夠全面進入。
他們的算盤還是那個:利用我們的錢和世界領先的高鐵技術,來升級他們國內的基礎設施。
說白了,就是想讓我們來承擔主要的建設和財政壓力。
但今時不同往日。
我們對這種大型跨國項目,表現出了極大的商業審慎。我們的團隊過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算賬。
評估項目的盈利前景、考察俄方的財政能力、研究當地的法律保障。
我們提出了非常專業的商業要求,比如,俄方需要提供主權擔保。
這并不過分,這是任何一個正常的商業投資者都會做的事情。
可俄羅斯方面,因為自身經濟狀況、官僚效率等各種復雜原因,遲遲無法提供讓我們滿意的商業回報和安全保證。
談判來來回回好幾年,最后這個項目,在2020年左右,被俄方自己實質性地擱置了。
他們希望我們能像個“熱心老大哥”一樣,不計成本地投入巨資去幫他們搞建設。
這個算盤,被我們“生意歸生意”的商業理性和風險控制意識,給輕輕地撥到了一邊。
我們是合作伙伴,不是“冤大頭”。
講了這么多故事,不是為了嘲笑誰,也不是為了炫耀什么。
只是覺得,國與國之間的大棋局,特別有意思,也特別樸素。
真正靠得住的,從來不是一時的小聰明和信息差。
而是著眼未來的大格局,是自己一天天發展起來的、實打實的本事,還有那份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相互尊重的真誠。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