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yǎng)好家風 共筑中國夢
有人問我,家是什么?我認為,家是停泊的港灣,是幸福的源泉,是溫暖的依靠,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因為有了家,生命才會熠熠生輝。和萬千平凡而幸福的家庭一樣,我的家中有恩愛有加的丈夫,活潑可愛的孩子,勤儉持家的公婆,還有一位與人為善的媽媽,我們在平凡點滴的歲月中,用真情詮釋著家與愛的真諦。常言道:好家風是國寶,應該代代傳承。我們每個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我們家的家訓是:勤儉節(jié)約、廉潔自律、尊老愛幼、愛黨愛國。
勤儉持家,儉以養(yǎng)德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jié)約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家的家風。
我出生在一個農村的普通家庭里,從小爸爸、媽媽就身體力行的教育我們要養(yǎng)成勤儉持家的好家風。小時候不理解,只感覺家中“講究”很多:飯碗中不能剩米粒,必須都吃光;破舊衣服不能扔,打補丁繼續(xù)穿或裁減了有“大用處”;洗臉水不能隨意倒掉,留著拖地;就是用過的作業(yè)本也不能扔,反面驗算,即便驗算完還不能扔,留著燒火……總之,印象中我家的所用東西都是“寶貝”,都在“物盡其用”、“物超所值”的超齡延遲“工作”著,爸爸媽媽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個xx物件比你的年齡都要大”,“那個xx東西我都用了多少多少年了”從他們的話語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們勤儉持家的自豪和美德傳承的榮耀。
耳濡目染,長大成家的我,便自然也懂得勤儉持家的道理。用爸爸媽媽們的話來說便是,該花的地方花,不該花的地方不花。于是,我們家便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節(jié)約用水、節(jié)約用電、不浪費糧食、堅持“廢物利用”。就連我上小學的兒子都知道:隨手關燈、洗臉水可以拖地、洗菜水可以沖廁所,淘米水可以澆花……。 而這一切又與”綠色生活”不謀而合,于是在我們家便有了能坐公交就絕不開車,能反復利用就絕不隨意丟棄的好習慣。
但我們家在“勤儉節(jié)約”方面也產生過“矛盾”,“勤儉節(jié)約”在自己家就好了,為何要“撿破爛”呢?對此,“正方”代表我不能理解,而“反方”代表婆婆媽媽們卻振振有詞,破爛也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如紙殼、礦泉水瓶等,與其扔了,不如變廢為寶,賺錢是小,環(huán)保是大啊!最終,這場“官司”以反方完勝告終。
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我深刻地懂得,好的家風不僅要傳承,更要發(fā)揚,于是我將“勤儉節(jié)約、綠色環(huán)?!敝L吹進了課堂,注入學生們的心田。在我的引領下,孩子們懂得節(jié)約用水、用電,懂得廢品再利用,懂得“綠色生活”。
廉潔自律,克己奉公
從小父母便教導我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工作后,“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便成為了我的人生信條。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肩負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堅持“廉潔從教”,守護社會凈土便成為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工作中,我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廉潔從教,遠離”有償家教”,拒絕”家長饋贈”;從不向學生推銷教輔資料及其他商品;從不請求家長為自己說情、辦事,從不做任何違反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事情?!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是我的奮斗目標,淡泊明志、廉潔從教是我的精神追求。
我的丈夫是一名普通的電廠工人,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了25個春秋。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他的作息時間沒有規(guī)律(丈夫的上班時間為:上8個小時,休息32個小時),每當看到他清晨拖著疲憊的身軀下班,凌晨又睡眼惺忪地收拾行裝上班時,我都會感到無比地心疼,而他卻甘之如飴,樂此不疲。不僅如此,越是過節(jié),越需要保電,所以,我已經(jīng)記不清他是第幾個年頭沒在家過“團圓年”了,每當這時,年幼的兒子總要問上一句“為什么爸爸不能陪我們過年?”,而丈夫也總是平靜地說“爸爸上班,正是為了讓更多的家庭過好團圓年啊!” 此時,一種莫名的驕傲和自豪油然而生。
尊老愛幼,愛黨愛國
比爾蓋茨曾說過,人生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愛和善,它們才是幸福的源泉。我深知這句話的深意,也在生活中努力踐行著“尊老愛幼”這一傳統(tǒng)美德。
因為是寡母,所以我結婚后便將母親從農村接來同住,有了母親的幫助,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輕松而愉快,而丈夫對待母親也是噓寒問暖、無微不至,以至于母親逢人就夸“別人是一個女婿半個兒,而我卻是一個女婿頂個兒??!”
人們常說“婆媳關系是最難調和的關系”,而我卻不以為然,因為,我和婆婆的關系雖不是母女,卻勝似母女。在我們成為一家人的這15年里,大事小情,婆婆從不缺席,每當我遇到難題需要找人傾訴排解的時候,婆婆也永遠是不二人選,以至于外人經(jīng)常會問我們“你們是娘倆吧?”每當這時,我們倆也總是會心一笑,不做回答。可造物弄人,一場車禍,使得原本健康的婆婆成了重度傷殘,原本完美幸福的家庭失去了笑聲,即便我們兒女白天黑夜盡孝床前,但仍未挽回婆婆的生命,最終婆婆在出事后14個月因多處器官衰竭而逝世,但命運擊不垮意志頑強之人,更擊不垮團結的家庭,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會帶著更多的愛去孝敬健在的親人——公公和母親。
“身教勝于言傳”,在孩子教育方面,我們注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在我和丈夫的言傳身教下,我的兒子有愛心,有責任心,懂道理,愛家人,深得親朋好友的喜歡。我們家的每個成員,都似一道暖陽、一縷清風,將滿滿的正能量和文明家風傳播到單位、到社會。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句耳熟能詳?shù)母柙~,唱出了幾代人對黨的深情。今年八十五歲的公公,親眼目睹了祖國的巨變,深知黨和國家的恩情,他常常教導我們,聽黨話,跟黨走,做一個愛黨愛國、遵紀守法的公民。我們也這樣教導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
有國才有家,感恩我們有一個幸福的小家,更感恩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們定當努力經(jīng)營“小家”,為祖國這個“大家庭”早日實現(xiàn)復興夢而奮斗!
來 源:呼倫貝爾市婦聯(lián)家庭和兒童工作部
編 輯:錢雨佳
總編審:娜布琴花
聲明:除原創(chuàng)內容特別說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和音視頻均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在文章下方留言聯(lián)系我們刪除或支付稿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