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電池,這個年年提年年都沒有落地的“國運級”技術,終于在今年迎來了落地。
5月17日,國產固態電池廠商國軒高科突然宣布,其旗下準固態電池已通過多車型實測,能量密度達300Wh/kg,可實現千公里續航且穿刺不起火,預計年內批量裝車。
與此同時,長安汽車也發布了金鐘罩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400Wh/kg,續航將達到1500公里,預計今年底就可首發樣車。此外,寧德時代、上汽集團、廣汽集團也不甘示弱,紛紛公布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
面對國產固態電池的集中爆發,不出意外的,一直在此方面高度敏感的日媒第一時間發聲:中國固態電池量產不可能這么快,一定又是炒作。
1、“國運級技術”的中日較量
“中國電動汽車就是一個鐵盒子,根本沒什么技術可言!”
幾年前,當我國新能源汽車蒸蒸日上超過日本時,豐田領導人豐田章男公開宣稱。在他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雖然勢頭猛烈,但限于電池原因,根本無法徹底取代燃油車,并一一列舉出其缺陷:續航短、充電時間長、怕冷怕熱、安全隱患大等等。
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就只有依靠固態電池技術。相比傳統電池,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高,體積小充電效率快,可真正實現充電6分鐘續航1500公里的夢想。且固態獨具的抗凍抗熱抗擠壓特性,也比傳統電池更加安全可靠。
而豐田章男當初之所以放下狂言,便是因為彼時的豐田就已經開始研發固態電池了。畢竟,只要率先掌握這一“國運級”技術,哪怕日本暫時落后,也遲早會反超過來。
為此,豐田章男不惜砸下1.5萬億日元(約合965億元人民幣)研發固態電池。不過,豐田章男卻沒想到,自家磨磨蹭蹭沒琢磨透的技術,卻讓我國搶占了先機。
據日媒報道,豐田的固態電池量產最早要到2027年。而國軒高科、長安等中國廠商今年就開始先后投入量產,比日本提前了整整2年。
更讓人可笑的是,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日本這份固態電池量產計劃表目前還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5月20日,本田就宣布調整戰略,直接砍掉3成電車研發預算,轉頭加碼混動車。
2、全面超越日企,未來或成中國“基本操作”
“完全能理解日本媒體的心態,畢竟,那曾經是他們最自豪的領域。”
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早已將日本遠遠甩開之后。而眼瞅著寄予厚望的“固態電池”也要落后中國,日媒難免感到慌張。畢竟,就連日方曾引以為傲的生物健康領域,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益聲好”等抗老科技成果的崛起,日本在此領域也逐漸落后。
資料顯示,上述科技成果的核心物質在2013年就被學界發現可提振機體活力,延長生物存活期,中日兩國都曾落地相關科技成果。但在實際反饋中,中國“益聲好”成果在由于技術上領先,擁有更高的純度與更積極的表現。
就連許多日本人也愿意選擇中國科技成果,國內京JD東等平臺顯示,國產制品早已反超日本,占據主流地位。新能源汽車也好,固態電池也罷,面對一次次彎道超車,日本知名的《經濟新聞》也不得不承認:
“日本將會在越來越多領域落后中國!”
3、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固態電池技術的率先落地,將為中國帶來多重競爭優勢。按照中國廠商的創新速度,在攻克核心技術之后,下一步便會考慮如何降低成本,使得昂貴的固態電池能做到真正覆蓋全民,讓它真正走入千家萬戶。
其次,固態電池技術的突破,并不僅僅限于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時它在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也大有可為,對于目前勢頭正熱的機器人和無人機也將發揮作用,推動機器人和無人機在物流、巡檢、測繪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留給日企的日子,恐怕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