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重建
——王德峰《金剛經》學習隨感
文/楊之藏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且為了長久地獲得更多、更好的這些而終日奔波,無有歇息,就會產生精神上的困惑:“終日奔波,所為者何?”回答不能是物質的,因為單純的物質會降低人的高貴性,但若往精神層面上追問,就會發現低層次的精神追求才往往是自畫囚籠的關鍵,而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才是突破這一困境的根本。
要看到生活的深處,看到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背后,看到現象背后隱藏的本質。“見諸相非相,即是如來。”王德峰教授解釋,如來,是如其本來。我理解是每人各有的那一顆清凈如水的真心。諸相,是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現象。《金剛經》中主要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見諸相非相”就是要掃相。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呈現出趨高避低、趨貴避賤、趨富避貧、趨樂避苦、趨福避禍、趨得避失等二相趨避,但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跳出表象來看根本,要從二相對立中超脫出來。而對外掃相與對內破執,是一體兩面。在對外掃相的過程,就是對內破執的過程。對內破執就是在改變此心用法,跳出二相趨避。
大多數朋友不明究竟,就在二相趨避中流轉,徒生煩惱。但是如果自我覺察到這一點,就會意識到自覺其煩惱,就是覺悟的開端,就是菩提,就是那顆清凈心的覺醒。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念頭就是自己的那顆心。實際上,念不等于心。你想做什么的時候,往往是念頭驅動,而并非真心驅使。一個人如果執著于念頭,就等于自我束縛。而人類往往以這樣痛苦的代價來學習真理。
這當然很難,一不留心就會以幻為真,把念頭當做真心,從而走偏。但是,恰恰是因為難,所以我們才需要不斷修行、磨礪。
一切的文明,都是一個相的體系。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放下“我”的執念。不為一樣東西的滅而悲嘆,因為萬事萬物的生生滅滅中,這樣東西的滅,就是另一種東西的生。我們苦苦追求的彼岸,恰恰就在此岸中。佛性,就體現在這生滅中。
倘若心亂,那一定是你陷于了二相的趨避之中了。要降服這顆浮躁的心,就要跳脫出這二相的趨避之外,不著于相。
看懂了這些,很多人會墜入到虛無主義之中。但實際上,我們仍然有兩種積極的人生可以選擇:①在兩相中不斷趨避,我們稱之為奮斗;離相之后,仍然在現實世界中生活,讓所做的事情成為佛性的體現。
聽王德峰教授講莊子的《齊物論》,說可做兩解:一是齊物之論,天下事物千差萬別,其實沒差別。人和物也沒差別。二是齊同物論。人關于物的不同見解,其實是一回事。忽然就對《莊子》有了一種閱讀期待。(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您也想免費參加這樣的學習,
請立刻掃碼加入吧!
掃碼咨詢
如有更改事宜請關注此頁下方留言置頂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