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何 養(yǎng) 心
我們經(jīng)常勸別人要保重身體,卻很少想到要保養(yǎng)心理。實際上養(yǎng)心比養(yǎng)身更重要,因為心理的建設(shè)、心理的健全,能增加身體的健康。
如何養(yǎng)心呢?我有四點意見:
第一、以和平愿力來養(yǎng)心——我們的心里,要有和平的觀念,要有悲心愿力。因為我們的心就像工廠,你有和平、愿力,自能用和平的心,用愿力的心去造福別人。
第二、以般若福慧來養(yǎng)心——如果我們的心里沒有般若智慧,沒有福德善念,就像一個工廠沒有資源,沒有原料,就不能出產(chǎn)好的產(chǎn)品。假如我們的心中充滿“般若的泉水”、“智慧的泉水”,就能涓涓不斷地流出智慧和福報。
第三、以菩提禪凈來養(yǎng)心——人有時候有妄想,有煩惱、有是非,有差別,所以要有菩提正覺,要用禪定來養(yǎng)心,要用念佛的清凈心來養(yǎng)心。就如一缸混濁的水,把明礬放進去就清凈了。對于我們妄念雜染的心,要用正念去清凈。用菩提去清凈,用念佛去清凈,我們的心自然就清凈了。
第四、以空無包容來養(yǎng)心——有時候我們的心量狹小,不能容物,假如心胸像虛空宇宙,就能包容世界萬有。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我們要能容納異己的存在,這樣心胸才會寬廣。
所以概括的說應該是:
第一,以和平愿力來養(yǎng)心。
第二、以般若福慧來養(yǎng)心。
第三、以菩提禪凈來養(yǎng)心。
第四、以空無包容來養(yǎng)心。
治心
俗語說:“治國容易,治家難”。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可是回到家里,有時候連妻子、兒女都沒有辦法對治。
有的人治家很好,治心很難,他把家庭管理得很好,可是自己內(nèi)心的貪、愚癡、邪念等等,卻沒有辦法,常常為了心里的七情六欲而苦惱。所以,治心也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如何治心呢?我有四點建議:
第一、要懂得收心——我們的心像猴子,又像盜賊,我們不可以任它在外面為非作歹。王陽明先生說得很好:“擒山中之賊易,擒心中之賊難”。山寨里的土匪強盜容易抓,心裹的土匪強盜很難抓。佛教說:“所謂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所以我們要懂得收心,要有方法來收攝我們的心,不要讓它亂跑。
第二、要懂得修心——桌子壞了,把它修理一下就可以用了;衣服壞了,把它縫補一下也可以再穿;房子漏水,修理一下就不會再漏水了。我們的心壞了,心中充滿貪欲、瞋、恨、愚癡、驕傲、我慢,也應該把它修理一下。
第三、要懂得用心——有的人常常被心所用,自己不會用心。所謂心為形役,我們的心常被五欲六塵左右,被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所左右,因而引起貪念及憎恨,所以我們要懂得用心,才不會起無明。
第四、要懂得明心——禪宗講“明心見性”,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心,要清楚當下的每一刻,這樣才能夠明心見性,凡事也就容易成功了。
所以治心之道是:
第一、要懂得收心。
第二、要懂得修心。
第三、要懂得用心。
第四、要懂得明心。
不動心
一個人如果沒有修養(yǎng),沒有定力,就會變得很脆弱,常常會被外境所左右,會隨外境而動搖;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遇事也能氣定神閑,不會輕易受到環(huán)境的牽引、動搖。
怎樣才能不動心呢?
第一、不為財動——有的人錢財很多,但有時候還是為錢出賣人格、出賣道德、出賣朋友,使得自己的人格、生命、節(jié)操都讓錢財控制,實在不值得。
第二、不為情動——有人常因人情難以違背,因為被情感誘惑,使自己的人格被情愛所控制,一生為情所苦。
第三、不為名動——名的誘惑很大,例如有人誘你以高位、金錢,讓你將義理、道德、操守棄置一旁,這個就是名利操控了我們的人格道德。
第四、不為謗動——我們不要輕易為毀謗所動,即使是一句閑話,幾句是非,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能隨便因毀謗而動搖自己。
第五、不為苦動——遇到一點艱難困苦,就退縮不前的人,一生的事業(yè)將會一無所成。
第六、不為難動——遇到艱難困苦時,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如果凡事被困難一阻礙,便裹足不前,最后必定一事無成。
第七、不為力動——別人力氣比我大,權(quán)勢比我大,我怕他,我什么事都不堅持,就喪失自尊和人格了。
第八、不為氣動——經(jīng)常生氣的人,容易心浮氣躁,容易動心,所以我們不能讓瞋恚心左右自己。
能修養(yǎng)出“不動心”,就是一種禪心,所以我們應該要:
第一、不為財動。
第二、不為情動。
第三、不為名動。
第四、不為謗動。
第五、不為苦動。
第六、不為難動。
第七、不為力動。
第八、不為氣動。
如何安心立命
處在當前這個充滿聲色誘惑的世界里,我們?nèi)绾伟残牧⒚兀?/p>
有四個方向:
第一、常心來生活——人的生命中如果只有金錢,一旦沒有了錢,生活就會痛苦不堪;如果以愛情為生活的重心,一旦愛情變質(zhì)了就會很苦惱。所以在世間上,應該要用平常心來生活。唐朝的青原行思禪師說:“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之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什么道理呢?因為在沒有悟道的時候,所看到的山、水,是假相,是從分別心上建立起的虛妄認識,等到參禪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為這時是透過智慧所看到的山水,它已不是水,這是因為已能用平常心視之。雖是虛妄假相,只要我們以平常心來生活,日子就會過行很自在。
第二、用慚愧心來反省——一個人如果不知慚愧,就不知道羞恥,所以日常生活要不斷地以慚愧心來反省,所謂“慚恥之服,無上莊嚴”。能有慚愧、知恥之心,自能增進道德,增進修養(yǎng)。
第三、用無住心來修持——我們要修持,要修養(yǎng),就要無所住而無所不住,也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太陽,它住在虛空中,它無住而住,所以能光照天地。
第四、用菩提心來契道—《華嚴經(jīng)》說:“佛法在眾生身上求”,所以我們要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來入道。《阿含經(jīng)》也說:“三世諸佛皆于娑婆成就佛道。”因此,不發(fā)菩提心,便無法契入佛心,也不能成就佛果。
所以安心立命之道是:
第一、用平常心來生活。
第二、用慚愧心來反省。
第三、用無住心來修持。
第四、用菩提心來契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