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局勢下,朝鮮的軍工發展一直備受矚目。
然而,近期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似乎在警示朝鮮軍工或許到了該踩剎車的時刻。
從技術層面來看,朝鮮軍工存在諸多短板。
以此次備受關注的 5000 噸級 “崔賢” 級驅逐艦二號艦下水事故為例,事故原因是指揮不熟練、操作不慎,未能保障底盤移動平行度,致使船尾部分的下水滑板先脫離擱淺,部分區段船底破空導致船體失衡,船首部分未脫離船臺。
這一事故暴露出朝鮮在大型艦艇建造工藝上的漏洞。
在現代造船工業中,驅逐艦下水是一項高度復雜的工程,需要精確的計算和操作,涉及到先進的設備和成熟的技術團隊。
而朝鮮在建造這艘驅逐艦時,卻存在諸多問題。
比如,為了在有限的艦體上安裝更多武器裝備,朝鮮砍掉了直升機庫,忽略了船體的基本強度,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造船的邏輯。
并且,朝鮮的造船廠在設備上也相對落后,像清津造船廠在驅逐艦下水時,仍依賴人工目測操作滑軌下水,缺乏現代激光定位和液壓同步系統,這與國際上先進的造船工藝形成鮮明對比。
在導彈領域,朝鮮提供給俄烏戰場的 “火星 - 11” 導彈頻現提前爆炸、精度不足等缺陷,凸顯出其電子元件依賴黑市采購、工藝粗糙等問題。
這表明朝鮮在軍工技術上還未達到成熟階段,急于求成地推進大型軍工項目,容易導致更多問題的出現。
在戰略布局方面,朝鮮軍工發展存在冒進現象。
朝鮮海岸線相對較短,主要以近海防御需求為主,但 “崔賢” 號驅逐艦的設計卻模仿俄羅斯遠洋戰艦,導致其后勤保障與港口設施嚴重不匹配。
建造一艘大型驅逐艦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朝鮮在自身實際需求與裝備適配性上沒有做到合理規劃,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不僅如此,朝鮮在軍工發展上追求 “大而全”,過于注重一些大型武器裝備和尖端技術的研發,如洲際導彈、高超音速武器等,卻忽視了基礎工業能力的建設。
例如,在驅逐艦建造過程中,基礎工業能力的不足導致船體材料質量、焊接工藝等方面出現問題,影響了整體裝備質量。
國際制裁的大環境也嚴重制約著朝鮮軍工發展。
朝鮮長期面臨國際制裁,這對其軍工發展所需的技術引進、原材料采購等造成諸多阻礙。
盡管朝鮮與俄羅斯開展 “以貨易貨”,但核心軍工技術轉讓有限,且俄式裝備在朝鮮存在 “水土不服” 的問題。
制裁使得朝鮮軍工發展面臨資源錯配的問題,軍工體系分散化,協同能力差。
為了突破制裁限制,朝鮮在一些軍工項目上可能采取了一些激進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軍工發展的風險。
此外,從民生與社會發展角度來看,朝鮮經濟增長乏力,糧食短缺、能源不足等民生問題突出。
過度投入軍工領域,無疑會進一步加重民生負擔。
朝鮮人民的生活質量亟待改善,而大量的資源被用于軍工發展,使得用于民生建設的資源相應減少。
并且,軍工發展的激進策略還引發了地區安全危機。
朝鮮新型火箭炮針對韓國首都圈的部署計劃,以及覆蓋關島的高超音速導彈試射等行為,直接刺激了韓美日加速反導系統升級,使得地區局勢愈發緊張。
在這種緊張局勢下,朝鮮面臨的外部壓力增大,自身的安全環境并沒有因為軍工的激進發展而得到有效改善,反而陷入了 “威懾 - 反制” 的惡性循環,將自己推向了更危險的孤立境地。
綜上所述,朝鮮軍工在技術、戰略、國際環境以及民生等多方面面臨著困境。
若繼續在激進發展的道路上狂奔,可能會墜入 “技術空心化 - 資源枯竭 - 安全惡化” 的深淵。
或許,朝鮮真的需要從這次驅逐艦下水事故以及過往的發展歷程中吸取教訓,適時踩下剎車,調整發展策略。
比如,加強基礎工業能力建設,完善軍工項目研發、建造的標準流程;在關鍵領域集中資源攻關,提升導彈防御和核威懾等核心能力;推動軍民融合,將部分軍工技術和資源轉化為民用,促進經濟發展;重啟國際對話,改善外部環境,為自身的發展爭取更有利的條件和空間。
#軍艦下水都翻車朝鮮軍工靠譜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