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印度又打錯“算盤”了!
5月18日,印度發射的遙感衛星剛升空6分鐘,就出現故障,導致衛星丟失。
之前印度還在吹噓,這顆衛星能為它提供“前沿情報”,監視中巴邊境,結果卻是直接“翻車”!
可印度“賊心不死”,反而宣布要大規模增兵50萬,顯然是準備在前線“搞事情”。
與此同時,巴鐵也向中方傳來“壞消息”……
印度衛星發射失敗
2025年5月18日,印度的航天計劃又鬧了個笑話。
印度原本計劃通過發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把雷達成像衛星送入軌道。
然而沒想到,發射才剛剛六分鐘,第三級火箭便莫名其妙地出故障,衛星與指揮中心失去聯系,發射任務徹底泡湯。
初步調查顯示,問題出在第三級火箭的低溫發動機。
這個發動機采用的是液態氫和液態氧做燃料,熱控和燃燒穩定性要求極高,一旦有一點偏差,就有可能“熄火”。
而這并非印度第一次在這方面栽跟頭,2010年、2021年,類似的技術問題已經導致過航天任務的失敗,看來印度的這項技術仍然難以攻克。
然而,印度民眾的反應卻有點出乎意料,雖然衛星發射失敗,但不少人卻開始安慰自己,認為火箭的一二級發射成功,算是一次進步。
這樣的自我安慰,似乎多少有點“阿Q精神”的影子。
在他們看來,只要一二級沒出問題,就足以證明印度航天技術在進步,至于最后的失敗就不值一提了。
不過就在衛星發射失敗之后,分析認為莫迪政府可能是想借此事件轉移公眾的注意力。
信息來源
因為就在不久前,印巴沖突爆發,印度在這場沖突中不僅空戰損失慘重。
連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斗機也被巴基斯坦的戰機擊落,S-400導彈系統更是未能派上用場,損失了12億美元軍費。
最后的戰果只能宣稱摧毀了9個“恐怖設施”,這也讓美國國防部忍不住吐槽。
就在這時,莫迪居然還在5月12日發表講話,信誓旦旦地宣稱印度在“辛杜爾行動”中“全方位壓制巴基斯坦”,并吹噓印度國產武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驗證”。
然后印度政府宣布全國慶祝十天,并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似乎要把自己包裝成“勝利者”。
但是這種自我安慰又如何掩蓋沖突中印度的失敗呢?國際社會對印度的這番說法,顯然并不買賬。
因此這次衛星發射的失敗,或許正好為莫迪政府提供了一個轉移注意力的機會。
畢竟換個話題,大家就不那么在意那些讓人尷尬的軍事敗績了。
50 萬大軍壓境
印度最近本來寄希望于這顆新發射的衛星,原打算通過它增強軍事情報,尤其是在印巴和中印邊境的偵察能力,想多搞點情報以獲取優勢。
參考信源:多架戰機被擊落,水壩遇襲,印巴沖突走向何方 2025-05-08 10:20 新華社
但誰知這場衛星發射的噩夢不僅讓印度的計劃成了泡影,也讓印度的航天技術顯現了硬傷,衛星這次沒能按計劃飛上天,反而給印度帶來了更多的麻煩。
偏偏就在衛星發射失敗的同一天,印巴邊境的局勢又突然發生了變化。
大家本來指望印度能夠展現點國際責任感,緩解邊境緊張局勢,可印度偏偏反其道而行,向克什米爾地區派兵50萬。
參考信源
這50萬大軍,不僅數量驚人,還是印度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還多。
不僅如此,印度還開始從退役軍人中招募兵員,足足4000人,重新派遣到克什米爾。
說是“靜態警衛”,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不過是借口,那些退伍軍人中,還有435人攜帶著個人武器。
印度政府打著“威懾”和“地方協調”的旗號,做著增強軍事存在的勾當,實際目的是想加固自己在克什米爾的控制地位,向巴基斯坦和全世界顯示自己的硬氣。
長期以來,克什米爾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巴基斯坦始終對該地區部分領土擁有主權訴求,而印度則借此機會鞏固自己的主導地位。
不過,印度這手增兵的算盤,背后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兩線作戰的壓力,尤其是中印和印巴邊境同時爆發沖突時,印度是否能應對得了,誰也說不準。
其實在印度衛星發射失敗的第二天,印度國防部下屬的“新德里聯合作戰研究中心”就發布了一份報告,硬生生把衛星發射失敗的鍋扣到中國頭上,指控中國“介入印巴沖突”。
這份報告堪稱毫無根據,里面提到中國為巴基斯坦提供“攝像頭”,讓印度軍隊在邊境行動中像“裸奔”一樣毫無防備。
印度退役少將阿肖克·庫馬爾在接受采訪時更是大放厥詞,言辭激烈地表示中國通過這些“監控設備”讓巴基斯坦在戰場上占據了優勢。
然而,印度方面拿不出任何證據來支持這些指控,純粹就是想借此轉移國內對于衛星發射失敗的關注,同時渲染出中國“干涉”印巴沖突的氣氛,為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找個借口。
巴外長緊急訪華
而此時,巴基斯坦也不消停,俾路支省連續發生自殺式襲擊,幾乎讓整個地區陷入了恐怖的陰影。
5月18日,襲擊者駕駛著裝滿炸藥的汽車,炸毀了市場和軍隊設施,造成多人傷亡。
接著,5月21日,發生了針對學生的爆炸事件,導致5名兒童和多人死傷。
參考信源
恐怖分子的行動讓本就不安的局勢雪上加霜,巴基斯坦不得不在這個充滿暴力的地區加大反恐力度。
就在印度對中國發起無端指責的同時,5月19日凌晨,一架神秘專機悄然降落在北京,搭載的是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
參考信源
雖然外界對他的訪問行程充滿了猜測,但5月20日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卻出乎意料地溫和,稱達爾此行是為了深化中巴之間的經貿合作以及推動“一帶一路”項目。
可印度卻對此反應激烈,認為巴基斯坦此行是在“搬救兵”,試圖借中國的力量在與印度的對峙中占據優勢。
印度政府不甘心,迅速向中國遞交了抗議照會,稱中巴之間的交流可能影響地區“平衡”。
其實莫迪政府對中國的態度可謂矛盾重重,一方面想展現強硬姿態,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小心翼翼。
5月14日,印度政府曾要求馬斯克在印度境內封禁中國兩大官媒新華社和《環球時報》在X平臺的賬號。
印度給出的理由是這兩家媒體傳播了“巴基斯坦的宣傳”和“未經證實的信息”,然而大家都知道,印度其實是因為《環球時報》報道了印軍戰機被擊落的新聞才惱羞成怒的。
報道一出,印度政府否認并批評是假新聞,可巴基斯坦隨后拿出大量證據,讓印度臉上無光,最后印度政府竟然對X平臺施壓,封禁了大約8000個與戰機擊落相關的印度賬號,甚至還逮捕了一名發布相關內容的男子。
封禁中國媒體的行為,實際上是印度政府為了掩蓋其軍事失利和保護自己的面子所作出的舉動。
不過,封禁中國媒體的舉措并未持續太久,新華社的賬號很快解禁,而《環球時報》的賬號依然受到限制。
這個小小的反轉暴露了莫迪政府的決策并非完全出于抗議,而是國內政治壓力下的權宜之計。畢竟,莫迪政府在印巴沖突中并未取得預期的勝利,若不采取一些措施,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可能會愈加高漲。
雖然印度嘴上指責中國向巴基斯坦提供了防空和衛星支持,但在實際行動上,印度卻小心翼翼,不敢公開與中國發生沖突。
印度對中國“又恨又怕”的心態暴露無遺,印度一直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嫉妒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快速崛起,而在印巴沖突中,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無疑加深了印度的敵意。
結語
不過,印度也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在軍事上的優勢,特別是在殲-10C戰機和霹靂-15導彈上的先進性能,讓印度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印度知道,如果與中國全面對抗,不僅在軍事上難以取勝,經濟上也將遭受重大損失。
因此,莫迪政府始終保持對中國的謹慎態度,不敢輕易挑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