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行業近年陷入寒冬。貝恩公司最新預測顯示,2025年全球奢侈品銷售額預計下跌2%到5%,比之前的預測差很多。大牌財報也不好看:2025年第一季度,LVMH集團在亞洲市場(除日本外)銷售額下降11%,愛馬仕僅增長1.2%,2024年香奈兒業績報告顯示,收入同比下降5.3%至187億美元,凈利潤暴跌28.2%。
行業困境背后是深層矛盾。年輕消費群體加速流失,貝恩數據顯示全球奢侈品消費人群減少約 5000 萬,千禧一代及 Z 世代占比顯著下降。這些曾支撐行業增長的主力,正被高昂定價和“換湯不換藥”的設計勸退。
品牌戰略的誤判也加劇了危機。企業過度依賴經典款漲價,導致中產消費者轉向性價比更高的替代品,形成了“高端客戶審美疲勞,中產客戶集體叛逃”的雙重困境。
在此背景下,奢侈品特賣逆勢崛起。貝恩《2024 奢侈品消費報告》指出,折扣渠道增速顯著,成為全價店之外的核心場景。中國市場表現比較明顯:之前唯品會“限時狂秒”上線的 Burberry 女包超V價低至1.5折,爆款上線即售罄。
還有最近618年中大促,Coach聯合唯品會開啟特賣活動,多數產品優惠至市場價的3折,甚至原價近萬元的City迷你托特包活動價僅1223元,引起中產女性集體開搶。
特賣模式的優勢在于雙向價值匹配。對品牌而言,其通過特賣平臺直接合作,以 2-3 折的補貼價可以高效觸達新客群;對消費者而言,核心群體可借此平衡品質與預算,獲得“花小錢買大牌”的機會,這種模式創造出“限時稀缺 + 超時體驗”的雙重吸引力。
現在奢侈品行業轉型已到了關鍵節點。頭部品牌若固守漲價策略,恐失中產基本盤;盲目降價則傷品牌調性,特賣模式提供了第三條道路:以限時折扣吸引潛在客戶,通過高頻次小規模活動保持市場熱度。
如 Loro Piana 2025 年推出的藝術展覽式特賣,既規避大規模促銷沖擊,又以體驗營銷觸達新客。對中國市場而言,電商平臺的特賣模式,幫助品牌減少對實體店的依賴,重塑了奢侈品消費模式。
在行業集體承壓的 2025 年,特賣早已不是清倉的代名詞,而是成了品牌和消費者互動的關鍵紐帶。當奢侈品行業學會在“保持高端”和“實惠消費”之間找平衡,把特賣從臨時救急變成傳遞品牌價值的渠道,這樣才能在行業低谷時找到新的增長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