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乍浦路橋最開始是一座浮橋,后來變成了木橋,然后又變成了鋼筋混凝土橋。乍浦路橋的變化,是上海這座城市慢慢長大、越來越厲害的故事呢!”
5月16日下午,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橋’你最美”項目化學習系列再次開展實踐活動,以“少年有志、‘閱’見成長”為主題,帶領學校三年級學生在行走中進行了一場十歲成長禮。三年級學生黃伊伊走在乍浦路橋聆聽了它的變遷故事后這樣說道。
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介紹,此前孩子們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堂上了解了家鄉橋梁、交通的發展歷史,當天,作為該學科項目化學習活動的延伸,孩子們又在行走中重新認識了家鄉的“橋”。活動中,在1925書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該校三年級學生實地探訪了乍浦路橋、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舊址等地標,孩子們知道了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巷,都是無數平凡人用責任與奉獻筑起的“文明之橋”。
當天的實踐活動中,孩子們還在昆山公園化身“小小飛行員”,體驗了無人機駕駛。此外,孩子們走進1925書局,舉行成長儀式,現場他們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用交換信件的方式互訴心聲。
上海市作協副主席、冰心兒童圖書獎大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獲獎者作家簡平來到現場,以《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創作歷程為引,帶領學生穿越時空,進行了一次戰爭題材的閱讀,開展了一次紙上的“紅色行走”。《地底下的魔術小天團》講述了革命年代一群流浪兒童在魔術表演中掩護革命者完成重要任務的傳奇故事,將虹口文脈編織成少年能讀懂的熱血篇章。孩子們當場和家長約定“帶著書重走虹口街巷”。
黃伊伊的媽媽李碩全程參與了當天的活動,她的收獲也不少。“本以為是一次陪伴之旅,但全程下來我也獲得了一些自己不曾深入了解過的知識。我覺得今天的活動,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起知識與實踐、歷史與當下,我們家長和孩子一起在行走中觸摸城市脈絡,在閱讀中感受紅色精神。更為重要的是,今天的活動,也是一座連接家長和孩子的情感之橋。信件交換時的熱淚盈眶、約定共游街巷的溫暖互動,都讓親子間有了更深層次的心靈對話。這份理解與愛意,將化作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實力量,也讓我們家長更懂得如何陪伴與支持,共同跨越成長路上的每一道風景。”李碩感慨地說道。
這位媽媽的感慨,不僅折射出這場成長禮的溫情底色,更映照出學校項目化學習實踐的深層價值,當“橋”的意象從物理空間延伸到教育場域,一場關于知識、情感與成長的“跨學科對話”正悄然展開。而這,恰與虹口教育近年來深耕項目化學習的探索路徑不謀而合。
作為上海市第一輪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創建區,《虹口區關于全面推進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的實施方案》于2024年3月發布。方案明確了目標:2024年,項目化學習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校,形成涵蓋各年級和各學科的項目化學習典型案例;2025年,區、校涌現一批項目化學習的改革成果;2026年,義務教育學校常態化實施項目化學習,教師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積極變化,基本形成教與學的新樣態……
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地處北外灘區域,結合該區域特色,確立以“‘橋’你最美”為主題,基于項目化學習實施跨學科實踐教學,讓學生感受科學、人文和藝術的關系。
據悉,這一主題的項目化學習貫穿不同年級及多個學科。如:美術學科的主題是“橋影曦照”,面向五年級學生開展,歷經8課時完成。根據驅動性問題“如何設計一張能展現橋的建筑美與時代特征的明信片,宣傳本土文化特色?”進行深度學習,學習形式主要有小組討論交流、填寫學習任務單、美術館現場課學習、對話藝術家、創作明信片等。體育學科在以“橋”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分別從模擬搭建人體造型“橋”、設計過“橋”障礙游戲并開展比賽,以及最后戶外跑橋活動,讓學生對“橋”的歷史背景、橋梁構造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鍛煉身體的方法,也提升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表示,將持續深化 “‘橋’你最美” 項目化學習,進一步挖掘北外灘區域特色資源,拓展跨學科融合廣度與深度,開發更多元的實踐場景。同時,結合《虹口區關于全面推進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的實施方案》,優化課程設計,建立長效評估機制,推動項目化學習向縱深發展,助力學生在探究與實踐中實現全面成長。
記者:張燕麗
圖片: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
編輯:張燕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