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三十萬大軍圍困大別山,臥底的一招,改變了戰局
杜聿明一輩子都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打了一輩子的仗,最后竟然是輸給了一個自己人——郭汝瑰。
更讓他憤懣的是,這個“自己人”還是個隱藏極深的地下黨員。
淮海戰役的失敗、華東戰場的潰敗,甚至大別山戰役的功虧一簣,都和這個人脫不開關系。
可最讓蔣介石心寒的,恐怕還是那場大別山之戰,三十萬大軍圍剿,一步步將劉鄧大軍逼入絕境,可就在勝利即將到手時,局勢卻突然急轉直下,國軍的內部開始出現裂痕,蔣白矛盾被挑起,戰局徹底失控……
為什么會這樣呢?
1947年底,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原本是要在國統區內部扎根,可現實遠比想象中殘酷。
這里沒有群眾基礎,補給困難,孤軍深入的風險極大。
蔣介石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決定調集三十萬大軍進行圍剿,務必要將劉鄧大軍徹底殲滅。
國軍內部對此戰的態度卻各不相同。
蔣介石志在必得,白崇禧則擔心桂系的地盤被侵蝕,而顧祝同更是心有旁騖,他的主要精力放在華東戰場,并不愿意在大別山消耗太多兵力。
可這些矛盾并未公開化,直到郭汝瑰的出現。
顧祝同的算盤,成了突破口
郭汝瑰是國防部的高層,負責作戰計劃的制定。
按理說,他的任務是為圍剿劉鄧出謀劃策,確保戰役成功。
可實際上,他的目標是制造混亂,讓這場圍剿戰變成一場消耗戰。
顧祝同對這場戰役的態度最為曖昧,他深知自己在華東戰場已經焦頭爛額,再分兵去打大別山,豈不是讓粟裕在東線更輕松?于是,他私下與郭汝瑰交流,希望能減少對大別山的投入。
郭汝瑰順勢提出了一個方案:表面上全力圍剿,實際上保留一部分精銳部隊,讓戰局拖延下去。
顧祝同覺得這方案不錯,不僅能應付蔣介石,還能為華東戰場爭取時間。
可他沒想到的是,這個方案最終讓劉鄧大軍找到了喘息的機會。
白崇禧的野心,被巧妙利用
郭汝瑰知道,僅僅讓顧祝同放水還不夠,要想真正破壞這場圍剿,就必須讓蔣介石和白崇禧之間的矛盾徹底爆發。
白崇禧是桂系的領袖,雖然貴為國防部長,但手上的實權早已被架空。
此次圍剿戰的戰場正是桂系的老根據地,他自然不愿意讓中央軍染指太深。
可蔣介石并不打算讓白崇禧插手指揮,依舊想讓陸軍總司令部來統籌戰局。
郭汝瑰抓住這個機會,在國防部內部散播消息——“大別山作戰,桂系如果不能主導,恐怕以后在華中也站不住腳。”這話很快傳到了白崇禧耳中,他立刻開始爭取指揮權。
最終,蔣介石被迫讓步,成立九江指揮部,由白崇禧負責大別山戰局。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國軍的指揮體系被拆分,意味著中央軍和桂系的矛盾被擺上了臺面。
白崇禧的目標并不是全殲劉鄧,而是讓桂系部隊少損失,甚至在合適的時候接管一部分中央軍的部隊。
圍剿戰變成了拉扯戰
白崇禧上任后,果然不按蔣介石的劇本來。
他一邊圍剿劉鄧,一邊收攏中央軍的力量,甚至有意讓桂系部隊減少傷亡。
面對這樣的局面,蔣介石急了,多次下令加快進攻,可白崇禧總是拖拖拉拉,甚至讓桂系的主力部隊在關鍵時刻按兵不動。
與此同時,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內線苦撐,雖然一度陷入困境,但隨著國軍內部的不協調,戰機逐漸顯現。
郭汝瑰通過各種手段,將國軍的作戰計劃透露給解放軍,使得劉鄧能夠提前調整部署,避免被圍殲。
到了1948年初,大別山戰局出現重大變化。
白崇禧的部隊開始放緩攻勢,甚至將注意力轉向中央軍的部隊,試圖拉攏人心。
而劉鄧則抓住機會,迅速調整戰略,主動跳出大別山,向外線轉移。
國軍的圍剿計劃徹底落空,三十萬大軍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蔣介石千算萬算,沒算到自己被身邊的親信擺了一道。
白崇禧想保住桂系的勢力,顧祝同想穩住華東的戰局,而郭汝瑰,則在國軍高層的博弈中,悄無聲息地改變了戰局。
有人說,郭汝瑰的作用不亞于一個野戰軍。
他沒有直接參與戰斗,卻通過布局影響了整個戰場的走向。
大別山戰役失敗后,國軍的信心受到了嚴重打擊,而解放軍則在調整后繼續向前推進,為后來的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歷史就是這樣,有時候決定勝負的,不是正面戰場上的廝殺,而是隱藏在幕后的謀略。
郭汝瑰的故事,正是最好的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