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風
“花了六百元,心理咨詢師全程都在聽我講”,據報道,家住山東濟南的小凱前段時間感到十分焦慮,每天失眠,便向某平臺上的心理咨詢師尋求服務。小凱稱,咨詢師一遍遍追問他不想和外人說的家庭創傷,“咨詢完之后我的情緒問題反而更嚴重了”。
六百元換來的只是沉默,真是一個黑色幽默。從報道可知,類似的“笑話”數不勝數。有人花了9800元,心理咨詢師卻一味理論復述和課程推銷;有人剛聯系上心理咨詢師,就被要求“一次性付清5000元咨詢費”,甚至被鄙夷“這么點咨詢費都沒有嗎”……
應該說,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專業屬性很強的工作,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工作。如今,人們越加重視心理健康,助推線上心理咨詢越來火熱。
但不可否認,心理咨詢行業魚龍混雜,特別是線上心理咨詢更是亂象迭出。比如,一些咨詢師缺乏專業能力,濫竽充數,只想賺錢。正如報道所稱,一些線上心理咨詢平臺缺乏身份審核,導致大量“速成”咨詢師涌入,只管“收錢聽故事”,無法為咨詢者提供專業意見。
心理咨詢師提供的低劣服務,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咨詢者陷入更差境地,真是莫大諷刺。更令人咋舌的是,有的咨詢師用“家境一般、長相普通”等冒犯性話語貶低咨詢者,有的咨詢師面對咨詢者講述被霸凌經歷居然批其“太敏感”。
很顯然,這樣的咨詢師是不夠格的,是不配端這碗飯的。這樣的咨詢師不僅自污形象,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形象。
如何遏制線上心理咨詢亂象,規范心理咨詢行業?答案兩個字:監管。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認證,這意味著從事心理咨詢,門檻降低了。門檻低了,要求不能低,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學習,甚至連一本心理學專業書都沒認真看過,就開始接待咨詢者,絕不可行。
線上心理咨詢頻出問題,與一些培訓機構推波助瀾、平臺疏于管理有關。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本是很專業的事,而一些培訓機構卻動輒稱“零基礎速成”“包證上崗”。同時,平臺審核寬松、監管乏力,為“南郭先生”大開方便之門,導致“誰都能做咨詢師”。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咨詢成了斂財游戲,不僅牟取咨詢者的金錢,還加重咨詢者的心理疾患。
從資質造假,到專業失范;從收費不透明,到服務劣質化;從平臺審核失守,到監管失位,都說明該精準治理線上心理咨詢,否則不僅咨詢者受損,還可能導致行業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如何規范?今年4月1日,上海市發布的《心理咨詢機構服務規范》已正式施行。這是針對機構的規范。有專家建議,由衛健部門牽頭,聯合網信、市場監管等部門對線上心理服務進行全鏈條監管。此外,行業協會應制定統一的行業規范和自律準則。
一個守護心理健康的行業,自身不能卷入病灶。說到底,心理咨詢不能淪為話術表演,從業者不能坑蒙拐騙,這是底線要求。唯有填補監管空白、重塑專業倫理,才能讓心理咨詢回歸“助人自助”本質,而非淪為收割焦慮的生意;才能修復信任危機,實現良性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