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轟”純電動的路上,豐田章男終于不再孤單,最近就喜提了寶馬CEO齊普策這位“盟友”。
寶馬現在的日子并不好過。與其他德國車企一樣,寶馬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正在下跌,損失的利潤在世界其他市場都無法彌補得上。
今年一季度,美國汽車關稅還未生效,但寶馬的利潤已同比下滑23%,財報上唯一的亮點來自其電動車業務,該業務一季度同比增長32%。
盡管如此,寶馬認為監管機構對電動車的要求過于嚴苛。寶馬CEO齊普策(Oliver Zipse)呼吁,全行業都應該在電動化的腳步能放慢一點。
純電市場發展不均衡,阻礙電動車降低成本
齊普策在近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我們認真對待那些雄心勃勃的政治目標,但我們不相信封鎖技術路線的那些片面的法規?!?齊普策認為,只有全方位的戰略才能促進和刺激投資,如果只堅持單一技術路線,那純電動車只會走向一條死胡同。這一狀況現在已經非常明確,即使只看歐洲市場那個,各市場之間的差異也已經相當顯著。
齊普策所說的差異,指的是市場接受程度。他指出,在比利時,純電動車的市占率已達到60%,但在意大利,純電動車的份額只有4%。
市場對純電動車的接受度并未如想象中的那么全球化,而是更具區域性。如此一來,車企們會在某些市場持續投放更具競爭力的燃油車產品,在某些市場則銷售他們的旗艦級純電動車,市場需求難以達到均衡。
日前,奧迪已經宣布放棄在2032年結束內燃機生產、只生產電動汽車的計劃,并稱PHEV將是“奧迪向全電動系列邁進時產品組合的核心部分”。
無論是在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領域,寶馬的產品都稱得上是同級中的佼佼者。但作為一個豪華品牌,銷量規模畢竟有限,這也使得寶馬更難以同時在燃油車、混動車和純電車上進行投資。目前,寶馬還能收獲作為電動車領域早期創新者的回報,但未來它是否能保持領先地位,尚未可知。
受關稅戰和中國車企雙重夾擊,歐洲車企只能寄望于法規“松綁”
事實上,汽車制造商們一直都對嚴格的監管機制怨聲載道,但既然規則如此,他們也只能打到牙齒和血吞,畢竟游戲還要繼續。但最近,未見終點的關稅戰、中國新能源車的快速崛起等等這些客觀的、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接踵而來,這些西方車企的領導者們終于坐不住了。
也難怪,一方面,這些歐洲車企們已經深刻意識到,他們的電動車現階段在中國市場是毫無競爭力的,只能寄希望于美國市場。可正當他們努力想辦法說服美國消費者購買他們的電動車,好讓電動車業務實現盈利時,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重擊——不僅美國的電動化進程要遠比他們想象中的慢得多,現在還不得不面臨加征關稅帶來的副作用,那就是:他們的許多產品的價格,在這個最重要的市場上將會貴25%。
盡管電動車銷量已遠超奔馳和奧迪,但寶馬依然為如何進一步增加電動車利潤而苦惱。
歐洲車企正受到來自各個方向的擠壓,但他們也清楚,他們既無力阻擋中國車企的沖擊,更無力左右特朗普的任性。所以,他們只能向監管機構開炮,說話也比以前更直言不諱。
美國的監管機構可能會對這些歐洲車企的境況表示同情,而德國的相關部門需要考量的問題會復雜得多。
一方面,歐洲的電動化進程更快,電動汽車普及率更高,歐洲的政治環境也更認同氣候變化是政府需要應對的課題。
但另一方面,德國經濟又極其依賴汽車工業,汽車行業占德國GDP的5%??紤]到德國GDP已連續兩年下滑,因此也不排除德國政府愿意支持暫緩歐盟的氣候計劃,以緩解德國三大汽車巨頭的壓力。
寶馬當然也是這么希望的。
“無論是政府制定政治目標,還是企業規劃發展戰略,都必須反映市場現實為基礎……全球投資已經展望到2030年,甚至2035年,這也是為什么歐盟的目標對行業具有決定性意義。這是改善行業機制的機會,歐洲需要一個強大的汽車行業和供應鏈產業。我們正為此而戰,以回擊一切負面的發展?!饼R普策在大會上說道。
早些年,豐田章男第一個站出來“炮轟”純電,當時很多人把豐田的“炮轟”理解為對電動車市場愛而不得的一份酸意。但如今,作為電動車業務已經領先于大多數廠商的車企,寶馬最終也發出了類似的強烈呼聲。這也給全行業發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那就是對于任何車企來說,企圖押寶純電動車來實現零排放目標的這條路,再繼續走下去只會越來越艱難。(文|鹿由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