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滴滴順風車公布的一組數據讓整個行業繃緊了神經:2025 年 1 月至今,平臺累計封禁了超過 10 萬名違規車主,其中 4 萬多人被永久封號。這意味著每 3 秒就有一位車主因觸碰規則紅線被處理,而這些看似 “不起眼” 的行為,很可能正在你我身邊悄悄發生。
作為共享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順風車的本質是 “順路分攤成本”,而非盈利工具,但總有人因為僥幸心理或認知偏差踩了雷區。首當其沖的便是線下交易—— 這是平臺查處最嚴、封號率最高的違規行為。
許多車主覺得 “線下收錢更劃算”,卻不知脫離平臺監管后,不僅 30 萬保額的駕乘意外險瞬間失效,還可能被認定為非法營運。廣州的王師傅就曾在微信群接單后私下收費 80 元,結果被乘客投訴后,不僅被平臺永久封號,還因無法提供正規行程記錄,被執法部門罰款 5 萬元,車輛暫扣 7 天。
2025 年 4-5 月,僅這兩個月就有近 5000 人因線下交易被永久封號,占同期封號總數的 46%。
其次是信息造假。有些車主為了接單方便,用他人證件注冊,或擅自變更車輛信息,卻不知平臺的人臉識別和 GPS 定位系統正在 24 小時 “盯著”。去年有位車主套用朋友的行駛證接單,結果在一次常規核驗中被系統識破,賬號當場凍結,后續還被交警部門約談處罰。
安全問題永遠是平臺的 “零容忍” 底線。無論是醉酒駕駛、超速 50% 以上等危險駕駛行為,還是行駛中頻繁接打電話、疲勞駕駛超 4 小時,都會觸發平臺與交警的數據聯動機制,導致賬號同步封禁。
更嚴重的是騷擾乘客—— 從言語挑逗到中途甩客,甚至威脅乘客,這些行為一旦被投訴并查實,等待車主的只有永久封號。今年 5 月,一位司機因辱罵乘客并強行繞路,盡管平臺最初僅安排教育,但在乘客持續投訴和輿論關注下,最終仍被永久封號,可見平臺對道德紅線的態度越來越堅決。
還有一類容易被忽視的 “高頻違規”,比如頻繁取消訂單、未協商高速費就加價,這些看似 “小事”,卻可能在 72 小時內累計兩次黃牌警告,升級為紅牌停服,甚至翻倍處罰。
很多車主覺得 “臨時有事取消訂單很正常”,卻不知每一次隨意操作都在消耗賬號信用,當紅牌生效時,不僅無法自動搶單,連基本的接單權限都會被限制。
面對如此嚴格的監管,車主該如何合規運營?其實核心就三點:全程線上交易,拒絕任何線下轉賬,哪怕乘客主動提出,也要明確告知 “線上支付才能保障雙方權益”;定期自查信息,每月核對證件有效期,關閉手機虛擬定位,確保行程軌跡真實;做好服務細節,一瓶礦泉水、一次禮貌提醒,不僅能提升乘客體驗,還能積累安全分,避免因小失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