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籌辦海防時,為了培養海軍人才,1873年沈葆楨上書清廷,提出希望能夠從船政學堂中挑選成績優異者去歐洲學習海軍。這個想法得到了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支持。在他們的大力推動下,1877年開始,船政學堂逐步派出學員去歐洲學習。
首批赴歐留學的學員共有三十人,其中十八人去法國學習制造軍艦的技術,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黃建勛、林穎啟、江懋祉、嚴復、方伯謙、何心川、林永升、葉祖珪、薩鎮冰等十二人則前往英國學習駕駛軍艦等知識,以便作為未來海軍的指揮官。
根據駐英公使郭嵩燾的記載,去英國的十二人中只有嚴復、方伯謙、何心川、葉祖珪、林永升、薩鎮冰六人通過了英國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的考試,成功入院學習,其他六人則直接去了英國海軍實習。
在沒有進入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學習的六人中,有后來成為北洋水師僅次于水師提督丁汝昌、官職高于其他管代的林泰曾和劉步蟾,這也讓網上有些人質疑他們兩人的能力。不過說起來林泰曾、劉步蟾去英國海軍實習并非考試沒有通過,而是兩個人壓根沒去考試。
林泰曾和劉步蟾
1875年福州船政局正監督法國人日意格回歐洲時,沈葆楨從船政學員中挑選了劉步蟾、林泰曾、魏瀚、陳兆翱、陳季同五名最器重的人陪同,去英法等國考察、學習海軍相關知識。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劉步蟾等人這次歐洲之行和留學顯然有很大差距,所學到的東西也遠不如在正規海軍學員中所學。
然而以李鴻章、沈葆楨等人的想法,這次歐洲之行也算出洋學習,此時急需海軍人才,既然劉步蟾、林泰曾已經出洋學習過了,那么不如趕緊上艦實習,以便早日為國效力。
所以1877年1月13日李鴻章等人在派送學員赴英法留學的《奏閩廠學生出洋學習折》中,明確說明劉步蟾和林泰曾“前經出洋學習,此次赴英,即可送入大兵船肄業”。而郭嵩燾在接到國內的命令以后,也直接為兩人聯系了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安排好了上艦實習的事宜。
就這樣劉步蟾、林泰曾沒有參加考試,自然也不可能進入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學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