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襄城縣2025年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火熱舉行。在當地庫莊鎮金劉社區,一望無垠的金色麥田麥浪陣陣、麥穗飽滿。隨著機聲隆隆,6臺小麥聯合收割機前后相隨,在麥田中“過招”,比拼機收減損水平。
隨著工作人員一聲令下,6臺收割機先后啟動,開足馬力沖向金黃的麥田。只見收割機機手們一手搭著方向盤,一手握著操縱手柄,碩大的收割機前進、轉身、倒退,靈活自如。機手們熟練地操控著收割機,不斷調整刀片和滾筒的間隙,讓機器在最佳狀態運行,確保每一粒小麥都能顆粒歸倉,同時盡可能減少糧食損失。轟鳴聲中,割臺將麥穗卷入收割機倉,收割、脫粒、除雜一氣呵成。機手們嫻熟的操作和精湛的技藝贏得了現場觀眾和評委的好評。
隨著最后一臺收割機到達終點,整場比賽在緊張的角逐中落下帷幕。隨后,賽事測算組迅速跟進,通過隨機框選、取樣、稱重等專業手段,精確完成了小麥損失率的計算。
襄城縣2025年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工作人員 羅星霞:
通過(對)兩平方(作業地塊)撿拾,看著這(遺漏)麥籽也不多,咱國家標準是2%,咱省里定的標準是1%,按咱撿的麥籽(數量)來說,遠低于1%。
經過評委現場測算評定,來自襄城縣保糧農機合作社的機手李曉軍獲得比武一等獎。對于如何減少機收損失,從事跨區機收近二十年的李師傅有自己的體會。
獲獎機手 李曉軍:
收割機收割小麥就是只要機手用心,現在(操作)收割機基本技術都過關,根據包括撥禾輪調整或者割臺高低調整,今天在這兒就比較明顯干濕(分布)不勻,如果麥子比較干,麥茬放的稍微比較低一點,撥禾輪抬得稍微高一點,為啥麥茬你放的低以后群眾種地也好種了,撥禾輪它打不住麥頭,打擊麥頭的籽數幾率就小了點,就減少了割臺損失。
據了解,本場比賽所有參賽選手損失率均不超過1%,遠低于小麥機收損失率控制在2%的行業標準,相當于每畝多收十斤糧食。參賽的收割機普遍采用縱軸流處理技術, 清選更干凈,機收損失率更低。現在每秒麥子加秸稈喂入量10公斤 以前多為六公斤。機車馬力更大 發動機有的應用無級變速技術,操控性可靠性更強。
減損就是增產。近年來,許昌市在農機裝備優化升級和機手技能提升上持續發力,全力以赴加快機收減損等農機技術推廣應用。此次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通過“以賽促訓”,進一步規范小麥機收作業標準,提升機手服務意識,努力把機收環節損失率降至最低。
許昌市農機發展中心三級調研員鄒玉社:
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理念,在5個產糧區舉辦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在活動中宣傳發動,示范推廣,力爭減損增收。
今年三夏,許昌市小麥機收面積349萬畝,需要聯合收割機8000臺左右。該市自有聯合收割機7000臺,又從南陽引進輪式收割機1000臺,從駐馬店引進履帶收割機1000臺,與安陽、周口等地建立互助機制,充分滿足夏收期間全市機收作業時間空間需要。設立12個跨區機收接待服務站,為外來農機手發放愛心“大禮包”;發布作業信息,安排機收地塊;開設收割機綠色通道;發布天氣預警、機收動態、作業需求等信息,保障農機用油足量優惠供應。
許昌市農機發展中心三級調研員鄒玉社:
組建了33支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備案應急裝備2000多臺,其中聯合收割機300臺、排灌設備有600多臺,一旦有汛情和較大災害發生,能夠有效調度應急力量,組織農機晝夜搶收、應急烘干。
據了解,5月25日,許昌市小麥開始大面積收割。
本文為原創作品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為許昌零距離原創作品,凡標注“本文為原創作品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的,一律禁止轉載;凡未標注禁止轉載的,轉載時需在正文開篇位置準確標注來源“許昌零距離”,并完整標注原作者、編輯人員信息,鏈接原文地址;引用內容不可斷章取義、過度解讀或誤讀;引用的圖片及視頻資料不可進行剪裁、剪輯處理。如違反上述情況,一律按侵權處理。
來源:許昌零距離
編輯:馬穎
審核:薛軍帥
監制:杜民
掃碼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