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香的雞湯,一直喝也會膩的。
5月22日,汽車圈的“5月春晚”如期上演,小米毫無意外地搶走了所有流量,僅看微博熱搜的數量、在榜時長,以及4700多萬的直播觀看,就能說明一切,但看完這場發布會,筆者卻總覺得差了點什么。
大概是事前對這場發布會期待過高,又或者是在熟悉了雷軍的演講“套路”后,閾值變高了,總之筆者生出了一種“審美疲勞”的感覺,這種“審美疲勞”包括對雷軍演講套路的,也包括對小米營銷打法的,更包括對產品本身的。
在經過了小米SU7從0到1的成功后,小米YU7進入了從1到N的階段,而一旦進入這個階段,“審美疲勞”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小米汽車的挑戰在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小米SU7的“新鮮感”
小米SU7發布時,外界對其抱有極大地期待和好奇,喊著顛覆汽車行業的跨界者非常多,但要論真有這個實力做到這件事的,小米算是首選之一,而小米SU7的確帶給了整個行業巨大的“新鮮感”。
產品上,你可以說純電轎跑不是什么新品類,但你無法否認小米SU7從造型到體驗,都讓當時的消費者眼前一亮,哪怕有些所謂的產品創新,實際上只是小米的重新包裝,可它確實讓同質化的市場感受到了一點不同。
“人車家”生態也不是小米的首創,可一來能做到這個的不多,二來小米的人車家生態確有其獨到之處,起碼體驗下來是可以給高分的。
營銷上,汽車圈算是結結實實的被上了一課,為什么車企習以為常的事,雷軍就能講出花來,關鍵消費者還真的信。為什么一個普通話都說不好、汽車工程專業名詞也說不利索的演講者,就能把消費者的熱情激發出來。
雖然雷軍的發布會套路和小米的營銷打法,手機圈已經很熟悉了,可汽車圈真的是陌生的,所以當這些成熟且被驗證過有效的玩法被復制到汽車行業之后,“米粉”繼續熱情高漲,非“米粉”的潛在汽車消費者,則被以往不曾有過的“新鮮感”沖擊到了。
傳統車企毫無懸念的被打懵了,雷軍無法復制,小米的“米粉”生態也無法復制,所以傳統車企在慌亂的嘗試學習,并必然的失敗之后,只能發出一句“營銷學不了雷軍和小米”的感慨,然后默默看著雷軍在各種場合吸走所有流量。
“祛魅”后的小米YU7
從0到1,小米汽車的成績令人矚目,用時14個月累計交付了25.8萬輛新車,完全符合小米的“爆款”理論,YU7的目標肯定也是“爆款”,筆者認為YU7的銷量大概率也不會差,但進入1到N階段的小米汽車肯定會面臨一些新挑戰。
無論是產品還是營銷,YU7必然會面對“新鮮感”的減退。
產品上,YU7的造型依然搶眼,可不“新鮮”了,畢竟SU7都賣出25萬多輛新車了,大街上能見度也很高了。
體驗上,由于SU7已經上市一年多了,從消費者的口碑來看,這是一臺不錯的車,可遠談不上真的有什么“顛覆性”,反而讓一些并不“發燒友”的普通消費者有一種也就不過如此的感覺。
這種口碑生態,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潛在消費者對YU7的期待,同時單純以YU7昨晚發布會的內容來看,有新配置,比如小米遠端屏、前排零重力座椅、后排控制屏等,可體驗上的顛覆性依然不足。
“米粉”群體當然還很龐大,可不管是“米粉”還是普通消費者,嘗鮮者永遠是少數,當一臺車需要賣給更廣泛的消費者時,著力點一定會有所不同,YU7面臨一個平衡性的問題。
此外,在被按著打了一年之后,其他車企的“戰斗力”也多少有所提升,供應商的新技術也該上就上了,應對潛在消費者的對比時,也更懂該怎么反擊了,即便大多時候還是戰敗,好在不是全無還手之力了。
營銷上,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那句話,再香的雞湯,喝多了也膩。小米SU7之前,傳統車企和非數碼愛好者的潛在汽車消費者哪見過這種營銷陣仗,但經過了一年多的洗禮,再看這樣的玩法也就不覺得新鮮了。
甚至,因為小米汽車之前的種種風波,那批“保守”的消費者,還會對這種營銷玩法生出一些反感來,畢竟有些人只是想買一臺靠譜的車而已。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來很多人是期待著雷軍會在這場發布會上對此前的各種風波給出一個回應的,筆者更是期待著雷軍能如何扭轉輿論頹勢,為車圈再上一堂營銷大師課,結果發布會全程就好像此前沒發生過任何事一樣。
不是說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好,冷處理本身是危機處理中很常見的方式,可多少讓人覺得原來雷軍和小米也沒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消費者會覺得,原來你雷軍和小米碰到這樣的事也只能“裝死”,這種“祛魅”不是什么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